1. 霉菌毒素的種類及其危害
1.1 霉菌毒素的種類
目前已知霉菌毒素有200多種。在我國最常見的、對養豬業危害最大的主要有黃曲霉毒素、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等;除外還有煙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據上海衛秀余研究員等2009檢測報告:從飼料中檢測出T-2毒素占92.4%、黃曲霉毒素占25%、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占56.3%、煙曲霉毒素占48.6%、赭曲霉毒素占5.7%。
1.2 霉菌毒素的危害
1.2.1 黃曲霉毒素的危害
黃曲霉毒素可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出血;影響DNA、RNA的合成與復制;抑制細胞分裂、蛋白質、脂肪的合成與線粒體的代謝;破壞溶酶體的結構和功能;還具有致癌、致突變和致畸形性等。
1.2.2 T-2毒素的危害
T-2毒素能刺激皮膚和粘膜,引起口腔與腸道粘膜潰瘍與壞死,導致嘔吐和腹瀉;毒素進入血液中能產生細胞毒作用,損傷血管內皮細胞,破壞血管壁的完整性,使血管擴張、充血、通透性增高,引起全身各器官出血。
1.2.3 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危害
毒素屬于類雌激素物質,可引起豬只雌激素亢進癥,使豬的生殖器官機能和形態發生變化,導致小母豬陰道、陰戶紅腫等,呈現霉菌性炎癥反應。
霉菌毒素還能溶解淋巴細胞,降低T細胞和B細胞的活性,使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調節機能受到抑制,抗體產量減少,出現免疫麻痹與免疫耐受,致使免疫應答低下。同時,還可引起大腦神經化學物質分泌發生改變,腦橋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減少,下丘腦和腦橋5-羥吲哚乙酸與5-羥色胺的比例升高。導致豬只不食、嘔吐、肌肉協調性降低與嗜睡。
2. 診斷要點
2.1 臨床特征
2.1.1 急性中毒 病豬沉郁,不食,體溫正常,有的升高至40℃,糞便干硬,垂頭弓背,步態不穩。有的呆立不動,有的興奮不安,流涎,角弓反張,皮膚表面出現紫斑,死前有神經癥狀。
2.1.2 慢性中毒 食欲下降,精神萎頓,體溫正常,消瘦,皮毛粗亂,皮膚發紫,行走無力,結膜蒼白,生長緩慢,有異食現象,有的嘔吐、拉稀。后期嗜睡,抽搐,后肢不能站立。
2.1.3 種豬中毒 空懷母豬不發情,不孕。妊娠母豬陰戶、陰道腫脹,乳房腫大,嚴重時陰道脫出;早產、流產、產死胎和弱仔等。種公豬乳腺腫大,包皮水腫,睪丸萎縮,性欲減退等。
2.2 病理變化
急性中毒主要病變為貧血、出血與黃疸。全身粘膜、漿膜、皮下和肌肉出血;腎臟、胃腸道出血、水腫;肝腫大,脾出血,心內外膜出血,血液凝固不良等。
慢性中毒主要病變為急性中毒性肝炎,肝腫大,變硬;腹腔有大量腹水,淋巴結水腫、充血;腎蒼白、腫脹等。
2.3 實驗室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結合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做霉菌分離培養,測定飼料中毒素含量,并進行毒物鑒定等,即可作出正確診斷。
3. 預防措施
3.1 霉菌毒素產生的條件
據有關方面的調查,發現我國飼料及原料被霉菌毒素污染,其污染率高達30%-40%,夏季多雨,氣候溫熱潮濕,南方各省、市、自治區更加嚴重。玉米、大麥、小麥、糠麩、棉籽等在溫度25℃-30℃,相對濕度為80%-90%,原料中水分含量為17%-18%,保管不妥,最易引起霉菌生長繁殖。因此,購買玉米一定要做好質檢,買優質玉米,放于干燥、通風、低溫處貯存,嚴防發霉變質。
3.2 嚴禁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特別是種公豬,妊娠母豬和哺乳仔豬對霉菌毒素十分敏感,否則會造成嚴重損失,不可飼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