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現代飼料工業體系的建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迅速發展,使飼料科學逐步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我國已經成為飼料大國。今后,飼料工業如何可持續發展,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我國飼料資源面臨短缺
《飼料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我國飼料工業“十二五”發展的總體目標是,通過5年努力,初步實現由飼料工業大國到飼料工業強國的轉變。目前,我國面臨飼料資源短缺問題。有研究指出,土地氮磷承載力和區域畜禽養殖總量應達到一個平衡,應規劃出合理的養殖總量,合理調整種植業的糧食與飼料糧產出比例和資源利用問題。比如秸稈飼用量增加1000萬噸,飼用秸稈處理利用率達到50%。雜粕、糟渣、食品加工副產品等存量較大的非糧飼料資源優質化處理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加之2012年政府加大對牧草業的投入,推進優質飼草生產與高效利用等都將有效解決飼料資源問題。
建立新型日糧技術體系
目前我國飼料行業主要是建立具有中國飼料資源特色的新型日糧技術體系。30年前,飼料科技剛剛起步,我國開始使用歐美飼養標準,引進了“玉米-魚粉-豆粕”型日糧技術體系,導致了我國每年進口數千萬噸大豆、百萬噸魚粉的現狀。如今,我國面臨大量缺乏蛋白資源的壓力,建立中國飼料資源特色的日糧技術體系勢在必行。在未來5年~10年要逐步實施飼料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安全新型飼料添加劑產品生產技術、飼料精細加工與產品性能動態預測技術、飼料質量高精度多模式檢測與評價技術、生態環保飼料生產技術、功能飼料生產技術、動物腸道衛生與健康飼料產品生產技術、不同類型日糧配制技術、幼齡動物飼料配制技術、飼料抗生素替代品生產技術、飼料霉菌毒素污染消除劑等,以加快飼料行業快速發展。
飼料散裝運輸提高經濟效益
上世紀從60年代起國外就開始發展飼料散裝運輸技術,當時使用的飼料散裝運輸車大多是機械傳動攪龍輸送式的。到70年代,日本、美國等國家發展了全液壓控制攪龍輸送式以及氣力輸送式的散裝車,并提高了裝載能力,加大了輸送半徑。目前,國內少數企業已經開始使用散裝方式運輸飼料,而且取得了成效。農業部發布的《飼料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發展散裝飼料運輸規劃。但是,要在全行業推廣散裝飼料運輸,還有許多配套技術要解決。
我國物流成本太高,其原因主要是行政權力,控制公路運輸的基礎資源——能源和道路,以壟斷價格收取油費及路橋費,以執法權收取罰款;如果不降低行政權力在物流利益的抽成率和路政人員對物流利益鏈分配作用的壟斷,物流成本就會對物價造成持續的上升壓力,并且極大地遏制內需的發力,飼料的散裝運輸一定難以發展。為此政府還需加大資金投入,規劃發展飼料散裝運輸物流體系;出臺扶植飼料物流發展的優惠政策。
保障飼料安全提高質量水平隨著《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的生效、《食品安全法》的建立和我國“飼料安全評價、檢驗檢測和監督執法三位一體”的飼料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在飼料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5%的基礎上,飼料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將進一步提高。要將《條例》落實到位,堅持不懈保證飼料質量安全。飼料安全問題永遠是飼料行業發展中的紅燈、飼料企業永續發展的底線。
科學管理挖掘飼企潛力
筆者認為,我國上萬家飼料企業,規模和技術層次不一,其管理水平差異較大,但相對其他領域,經過20年的競爭發展,經過行業協會等機構組織的大量培訓、交流,整體上處于中上等水平。我國年產50萬噸級的中大型飼料企業、一條龍企業和上市企業的管理水平處于上等水平,有的甚至已經處于國際一流水平,但仍有多數小型飼料企業還處于粗放的管理狀態。
目前我國飼料工業企業在學術界的理論探討還滯后于管理實踐,如何將現代科學管理與傳統的農牧業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實現飼料企業經營管理科學化、現代化、精細化、信息化將是我們進一步提升的方面。我國飼料企業整體經營與管理素質還將進一步提高。
多種經營模式將長期共存
目前國內畜牧養殖企業有多種經營模式,有傳統“公司+農戶”松散合作的養殖模式,有“公司+基地+農戶”緊密合作的養殖模式,有“公司+基地+金融擔保公司+合作社”的養殖模式等。目前部分公司開始大規模使用工業自動化養殖模式,動輒100萬頭豬、300萬只雞的規模化基地,甚至有些地方開始建立幾十平方公里的畜牧養殖園區,將眾多養殖企業集中在一個園區中實施不同動物的現代化養殖等。這不得不讓人聯想起到底多大規模是科學合理的,環保、防疫問題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認真調查研究加以解決。畜牧養殖企業多經營模式共存的局面還將繼續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