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春江水暖鴨先知”,鴨子自古以來就多以池塘、河畔放養為主,而隨著鴨蛋等相關副食品走俏市場,鴨子也進入了規模化養殖時代。
市場好了,規模大了,問題也來了。“養鴨規模擴大,養殖場也必須跟著擴建,但現在大面積有水又能建鴨舍的地方越來越難找,而肆意擴大規模勢必會給水資源、土壤等帶來生態污染。”國偉禽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柳萌說。目前公司200多畝的養殖場飼養了3萬余只紹鴨,而這與公司規模養殖10萬只紹鴨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如何才能做到效益與生態并存呢?在考察國內外家禽規模化養殖方式后,李柳萌想仿效雞的養殖模式,把鴨子也趕進鴨籠。經過多方聯系,國偉禽業最終和河北農業大學達成了合作協議,借鑒當前國內外先進的雞籠設備,由國偉禽業出資贊助,河北農大專向研究制作適合鴨子特性的籠子。10月18日,第一套國內首創的“慧酉智能鴨籠”運抵國偉禽業養殖中心。
新研制的智能鴨籠采用單鴨單籠模式,籠體內部安裝透明圍子使鴨糞能不占籠絲,便于收集;采食槽加裝透明罩,極大減少了鴨子在采食過程中的飼料浪費;籠底安裝塑料袋子當作接糞盤,既能增加糞盤防腐蝕性又能防止鴨子排泄時糞便四濺;接蛋槽內放置緩沖材料,有效防止鴨蛋外殼受損;飲水裝置采用單鴨單桶,準確記錄單只鴨子全天耗水量。“這套耗費30多萬元的智能鴨籠,最關鍵之處還是每個鴨籠都與智能感應器相連,鴨子的一舉一動都會通過感應器以數據的形式及時反映在電腦上,將單只鴨體采食量、飲水量、排泄量、蛋重、產蛋時間等數據轉存到獨立的數據庫內。”國偉禽業技術總監黃學濤博士告訴記者,鴨體生產性能參數記錄對蛋鴨品系育種、飼料、營養等方面有重要意義,而以往通過人工手動測定方式費時費力,誤差也大,智能鴨籠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智能鴨籠雖好,但如此高的價格是否會導致成本過高?國偉禽業的黃博士說,目前鴨子籠養項目仍處于試驗階段,第一批定制的智能鴨籠關鍵還是以采集數據為主,同時試驗籠具的效果,等將來所有籠養所需數據收集完畢,就可以批量生產效果最佳的鴨籠了,“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已有的數據制作鴨籠與飼養鴨子,也無需再配套昂貴的感應器,制作成本會大大下降,完全可以應用于規模養殖”。黃博士也表示,隨著土地資源、水資源的緊缺,鴨子籠養是必然趨勢,國偉禽業希望以此帶動行業跨出革命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