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安全,通常是指飼料產品(包括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在按照預期用途進行使用時,不會對動物的健康造成實際危害,而且在畜禽產品、水產品中殘留、蓄積和轉移的有毒有害物質或因素在控制的范圍內,不會通過動物消費飼料轉移至食品中,導致危害人體健康或對人類的生存環境產生負面影響。飼料安全是動物性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近幾年來,由飼料安全問題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歐洲接連發生了“二噁英”、“瘋牛病”、“除草醚”、“甲孕酮”等嚴重的飼料污染事件,而國內“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在飼料中的添加使用,也造成了多起致人中毒事件的發生,因氯霉素、磺胺類藥物殘留導致肉雞出口屢屢受挫,飼料中添加有機砷和高劑量使用銅、鋅,除造成直接的環境污染外,還間接通過食物鏈危害人畜健康。因而飼料安全成為廣大民眾和各級領導關注的熱點。目前,違法使用違禁藥品的、過量添加微量元素、轉基因飼料等現象在一些地區仍然存在,并且行為更加隱蔽。因此,本文將從飼料安全存在問題及應對策略作一探討。
1 飼料安全存在的問題
1.1 非法使用違禁藥物的問題
農業部于1998年公布了《關于嚴禁非法使用獸藥的通知》,隨后又發布了一些更具體的禁用藥品品種的通知,強調嚴禁在飼料及飼料產品中添加未經農業部批準使用的獸藥品種。然而,一些飼料加工或畜禽養殖廠商受利益驅動仍然非法使用一些違禁藥物,如:催眠鎮靜劑、激素或激素類物質,導致該類藥物在畜禽產品中殘留超標,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影響惡劣的“瘦肉精”中毒事件即是由于一些企業和養殖戶在飼料中違法添加了鹽酸克倫特羅這種興奮劑。鹽酸克倫特羅有類腎上腺素的作用,在醫學上可用于哮喘病的治療,作為飼料添加劑,可提高動物的瘦肉率,降低脂肪含量,因此稱為“瘦肉精”。它在體內蓄積性強,易殘留,而且一般食品加工方法不能使之失活,因此,人食入含有“瘦肉精”的動物產品后易發生中毒,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血壓升高、心跳加速、體溫升高、寒顫等癥狀。我國從未批準克倫特羅作為飼料添加劑使用,現已明令禁止,但仍有一些企業在違法使用。
1.2 不按規定使用飼料藥物添加劑的問題
1997年我國農業部公布了《允許作飼料藥物添加劑的獸藥品種及使用規定》,明確規定了對飼料藥物添加劑的適用動物、最低用量、最高用量及停藥期、注意事項和配伍禁忌等。但是,一些廠商不嚴格執行該規定,往往超量添加,或不遵守停藥期和某些藥物在產蛋期禁用的要求,導致該類藥物的殘留超標,進而影響人體健康。
1.3 添加過量微量元素
高銅或高鋅對畜禽的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如果在畜禽生長后期,過量使用將造成該元素在肝臟中的大量沉積,進而影響人類健康。同時,這些元素大量隨糞便排泄到環境中,也會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最終影響在該環境中生長的植物及人類的健康,自農業部1224文件發布后各地飼料企業在這方面有所規范。在2001 年9 月發布的《無公害生豬飼養飼料使用準則》中規定,無公害生豬飼料中不應添加有機砷類飼料添加劑,但在普通豬飼料中有機砷制劑的使用仍極為廣泛。
1.4 飼料生產過程中化學物質對飼料的污染
飼料在種植、收割、加工、生產、運輸和貯存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環境中某些化學物質的污染。植物飼料在生長過程中,可富集土壤中重金屬元素,并殘留一定量的農藥;動物性飼料原料在加工過程中可能會受化學物質的污染,這類物質可通過畜禽產品進入人體,當積蓄到一定質量濃度時會造成多種人體病變。
1.5 微生物對飼料的污染
飼料霉變不僅會降低飼料的營養價值,同時霉菌的代謝產物,如:黃曲霉毒素B和赤霉毒素等對人和動物都有很強的致病性。如黃曲霉毒素致突變性最強,是一種毒性極強的肝毒素,并且動物食用了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飼料以后,黃曲霉毒素還可以轉移到動物產品中,在動物內臟、肉、蛋、奶中都有微量殘留,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沙門菌、大腸桿菌、朊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這類致病性較強的病原微生物可通過飼料使畜禽致病并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
1.6 轉基因飼料的安全性
隨著轉基因作物的迅速發展與應用,轉基因作物及其副產品將越來越多地用作飼料。這些轉基因作物對動物健康和畜產品的安全性影響已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當前,由于已有大量的轉基因飼料為動物所飼用,它的安全性評價成為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的重要環節。由于轉基因飼料安全性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雖然迄今為止尚未發現轉基因飼料對畜禽生產性能、健康狀況、肉、蛋和奶組分產生危害性的影響,同時在肌肉組織也未檢驗出轉基因蛋白和轉基因DNA,但對該類飼料的長期安全性問題仍不明確,因此對它的商業化研究開發應采取謹慎的態度。2002年3月20日我國正式開始實施《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要求建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和標識制度。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制定的《綠色食品的飼料使用準則》中規定:有機產品生產中不得使用任何含有以基因工程技術(包括方法)制造的成分,亦即在有機畜禽產品生產中禁止使用轉基因方法生產的飼料原料。這些都表明轉基因飼料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1.7 環境的污染問題
使用營養不均衡、配比不合理和利用率低的飼料不僅降低動物的生產性能,而且未被消化的部分隨著畜禽糞尿排到周圍環境中,使各種不易被分解的物質在土壤中富集,造成環境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氮、磷會成土壤的營養累積和水體的富營養化,使得水中藻類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氧氣,甚至產生毒素,引起嚴重的環境污染,造成魚類大量死亡。有害氣體如氨氣、硫化氫、吲哚等會對養殖場的畜禽和工作人員的健康造成危害,引起呼吸道疾病。
2 應對策略
飼料的安全問題一方面會影響畜產品品質,即人類食品的安全性,進一步危害人類健康。另一方面畜禽采食有安全性問題的飼料后會對周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進一步阻礙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仍將影響人類自身的健康。我國飼料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國人民的廣泛關注。啟動飼料安全工程,建立和完善飼料行業的安全質量保障體系已刻不容緩。
2.1 制訂法規,加強管理
針對飼料安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各國都制定了相應的法規。歐盟已明令禁止使用肉骨粉和動物油脂作為飼料原料,禁止使用β-興奮劑和其他激素類生長促進劑;禁止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使用。俄羅斯等東歐國家禁止使用醫用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日本、美國等國家對抗生素在飼料中的使用也作了嚴格的限制。國際社會對新型飼料原料及添加劑加強了安全性評估,也加強了對飼料、食品及疫病的監控和檢測管理,同時制訂了畜產品的衛生標準。
我國政府針對歐洲暴發瘋牛病和二惡英中毒事件,及時發布了禁止從歐洲進口肉骨粉和動物油脂的禁令。2001年國家正式啟動了飼料安全工程。飼料安全工程的建設目標是建立飼料安全保障體系,依法加大對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經營和使用環節的監督管理。飼料安全工程的實施有利于養殖業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提高飼料產品質量和增強養殖業出口創匯能力。此外,飼料安全工程的實施還有利于盡快改善我國飼料監測手段,提高檢測能力、評價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同時也有利于《飼料與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的貫徹執行。
2012年5月1日起新修訂的《飼料與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頒布施行,《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的重新修訂無疑對飼料、飼料添加劑的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使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產品更加科學、安全、有效和環保。新條例中,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和公布了飼料原料目錄和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還公布了限制使用的飼料原料和飼料添加劑。飼料是典型的原料依賴性產品,原料的真偽、優劣,營養成分、雜質和有害物質的存在與否或是超標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飼料產品的質量。如果原料目錄不加于限制,個別不法廠商趁機利用有毒(如抗生素藥渣)、有害(雞糞)、廉價的原材料生產、加工飼料或飼料添加劑產品,這對養殖業和人類的食品的確會帶給很大的安全隱患。
2.2 推行HACCP管理
要確保飼料安全,必須對飼料原料、加工、貯存、運輸等各個環節進行質量追蹤,以確保飼料產品安全可靠。因此,可在飼料企業日常管理方面,引入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HACCP)管理。HACCP即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其目的是控制化學藥物、毒素和微生物對飼料或畜產品的污染。HACCP管理是保證飼料和食品安全面對生產全過程實行的預防性控制體系,即通過對畜產品和飼料加工的每一步驟進行危害因素分析,確定關鍵控制點,確立符合每個關鍵控制點的臨界值,控制可能出現的危害。同時,建立臨界限的檢測程序、糾正方案、有效檔案記錄和保存體系,以保證最終產品中各種藥物殘留和衛生指標均在控制限以下,從而確保飼料產品的安全。該管理體系已被許多國家采納,其中一些國家還將其作為強制性管理模式加以推行。中國是世界第一飼料生產大國,確保飼料安全不僅對中國的食品安全戰略至關重要,而且也對世界食品安全有重要影響。近年來一些國家相繼發生的瘋牛病、二惡英和口蹄疫等涉及飼料安全的問題,已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并引發了嚴重的政治事件,飼料和食品安全已經成為繼人口、資源和環境之后的第4大問題。從最近幾年我國飼料安全管理的實踐看,做好飼料安全管理工作應當有新思路。HACCP管理是國際公認的一種先進管理模式和有效管理手段,值得在我國飼料行業管理中推行。
2.3 加強飼料行業從業人員就業準入制度的管理
農業部2000年已做出決定,對涉及飼料生產的飼料檢驗化驗員、飼料廠中心控制室操作工、飼料加工設備維修工崗位實行就業準入制度,要求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員必須經過相應培訓,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后方可就業上崗。這些崗位技術性較強,服務質量要求較高,直接關系到飼料的安全生產。現在重要的是如何推行這一制度,使其真正落到實處。只有認真抓好飼料安全生產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工作,保證培訓和鑒定質量,確保從事相關崗位的人員都能達到相應的業務水平,才能確保飼料產品的安全生產。此外,對飼料企業其他從業人員也應該進行業務知識和安全知識的考核,做到全員重學習、懂技術、保安全。
2.4 加強飼料安全科技創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目前,我國缺乏飼料安全對食品安全、人類健康的影響規律和危害程度的研究;缺乏飼用抗生素、農藥等有毒有害物質在畜禽體內及肉、奶、蛋產品中沉積規律的研究;缺乏抗生素及某些微生物工程菌對動物腸道細菌耐藥性及其向人類轉移的機理研究;缺乏對開發低毒、低殘留或無毒、無殘留的新型飼料添加劑研究及成果轉化的資金投入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采取切實措施限制抗生素等違禁藥物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的使用,不利于對違禁藥品的檢出和處罰,不利于研發和運用安全、高效、低殘留的新型有機飼料添加劑產品替代抗生素等飼料添加劑產品。因此,有必要從國家、地方、企業各個層面加大飼料安全科技創新經費的投入,既要重視基礎性研究,又要注重新產品開發和推廣研究,為飼料安全工程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促進飼料添加劑產品的升級換代。特別要重視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研究和開發有機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高質量、安全性能好的產品,滿足畜牧業生產優質、安全畜產品的需要。
3 結語
提高飼料安全性,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除了堅決貫徹執行當前已有的法律和規章,還必須繼續制定和完善有關法規,依靠科技,加速飼料安全理論的建立和新產品的研制,健全措施,從而確保食品安全。
(參考文獻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