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產量和貿易量居于世界前列,但農產品流通體系發展卻相對滯后,不僅削弱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并且成為整個流通體系的瓶頸。通過對國外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分析研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逐步理順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有利于提高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和國際競爭力。
著力培育現代農產品流通主體
作為農產品流通主體,無論是生產領域的農戶,還是流通領域的經營戶,或者是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組織,他們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標志就是規模化、組織化、企業化和一體化,這也是流通主體為節約交易費用,增強在交易與競爭中強勢地位的必然選擇。
一是引導農戶和經營戶走向規模化和企業化經營,通過規模經營來獲取農產品市場營銷中的競爭優勢。
二是建立各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負責組織農產品營銷、與省政府合作制定農業政策、向農民提供價格咨詢、發布供求信息、開展農產品的廣告宣傳、研究開發國際市場等。
三是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組織農業經營公司;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公司+農戶”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培育商貿型龍頭企業,利用其規模優勢大批量采購、儲藏、運輸,從而降低運輸和存儲成本。
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
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流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農產品流通中十分重要的渠道。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具有“小規模、大群體”的特點,即從生產、加工到市場銷售,均表現出參與個體與組織眾多、但規模與離散性強、層次低、組織化程度低的特征,這就需要借助批發市場把農產品的生產者、經營者聯結起來。
一是批發市場運作企業化。即市場的投資建設、管理均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規范要求進行,把批發市場作為市場客體來經營,真正做到“企業辦市場,企業管市場,市場企業化”。
二是批發市場設施與服務功能系統化。完善市場配套設施,興建儲藏、保鮮設施,建立農產品農藥化肥殘留檢驗和質量檢測中心。規范化的現代批發市場應具有物質集散、價格生成、信息發布、標準化建設、服務引導、產品促銷、產業帶動等七大功能。
三是加強市場信息化建設。一方面要進行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形成高度集成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網絡;另一方面要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廣泛收集信息,定時發布包括價格、生產、市場供求、庫存及相關政策法規信息。
四是促進批發市場農產品經營主體的組織化、企業化,例如實行會員制和市場準入制度等。
大力推進農產品現代交易方式
在當今世界農產品貿易中,期貨交易應用廣泛,85%的世界農產品價格是由期貨價格決定的。在現貨交易市場中,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凡需經過批發環節的大都以拍賣方式實現,如荷蘭花卉拍賣市場效率之高令人贊嘆。
在我國農產品交易中現貨交易方式仍占主導位,存在著價格信息不公開、商流與物流不分離等缺陷。積極探索新的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效率已勢在必行。逐漸采用拍賣交易、倉單交易、遠程合約交易、網絡交易、期貨交易等現代交易方式,有利于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減少傳統現貨交易中的暗箱操作,使交易更趨公平公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欺詐行為;形成對生產和消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權威價格信息。
發展拍賣交易一方面要建立相應的硬件設施,包括拍賣大廳、電子報價系統等,另一方面還要制定具體的拍賣交易原則,建立農產品的標準質量體系,幫助交易者改革傳統的農產品經營習慣,根據拍賣要求對農產品進行分級、整理和包裝。
在商品交易過程中,通過采用倉單交易的方式實現現貨交易中的商流和物流分離,節約商品實體運動過程中發生的費用。目前,我國的倉單交易僅限于期貨交易所。我國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生產規模小,儲備能力差,談判地位低,采用的是傳統現貨交易方式,只能被動接受收獲季節的較低價格,獨自承擔價格下降的風險,采用倉單形式進行的農產品現貨交易,可以改變這一狀況。
提高農產品流通渠道信息化水平
美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發達,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先進的農業信息系統,農產品生產者、銷售者、中間商都能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從而實現產品的有序流通。據統計,美國約有300個信息服務系統可為農戶提供農業信息,各種信息咨詢公司、農業網站也成為農民了解農產品市場信息的重要途徑。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農產品信息的主要來源,農戶、農業企業、消費者都可以從這里了解農產品價格變化、市場行情等信息。根據農業網站(directag.com)的數據顯示,美國58%的農民擁有個人電腦并掌握上網技術,從事網上交易的農民達16%,農產品網絡貿易量占全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量的8%。
農業信息的豐富和電子商務的發達,為實現規模化、集成化的農產品流通奠定了基礎。中國應引進先進的農產品流通技術和管理方法,以信息化為先導,逐步實現農產品流通的機械化、自動化和網絡化,通過信息系統連接生產、運輸、銷售的各個環節,指導農業生產,減少盲目性。
完善農產品流通配套設施系統
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和物流配送系統,對于具有易腐性、單位體積大、經濟價值低等特點的農產品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發達國家便捷的交通網、完善的服務體系和配送系統、有效的保鮮設備、快速的信息處理網絡,為農產品實現貨暢其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美國農產品78.5%從產地通過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農產品流通環節少、速度快、成本低、營銷效率高。日本農產品流通的公共設施以及保鮮、冷藏、運輸、倉儲、加工等服務體系十分完備。
發展農產品流通配套設施系統是一種必然趨勢,因此,必須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國農產品流通配套設施系統。鑒于農產品的特殊性,要重視以下問題:一是農產品庫存管理問題;二是農產品運輸問題。對于生鮮農產品而言,時間資源是最為稀缺的;三是合理確定農產品的配送半徑問題;四是農產品綠色物流問題。只有妥善地解決好了這些問題,農產品流通渠道才能更為通暢。
加大政府調控和政策支持
美國政府不直接干涉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但對農產品物流實行了積極的調控。日本政府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快企業改革,完善市場體系,規范物流市場秩序,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重視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在農產品產地興建了大批配送中心,并推動大型超市與農場的直接合作。在物流與配送技術、管理咨詢、教育等領域加強國際合作,加快物流和配送領域的對外開放,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此外,政府還提供權威的信息服務,從而指導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
中國政府應在法制完善、農民培訓、市場體系建設、市場主體培育、國際合作和信息服務等方面加大投入,為加快農產品物流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應加強交通運輸、貨運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鄉村公路、鐵路網絡的布局,改變目前農產品產地交通閉塞、運輸條件落后的局面。同時出臺相關政策,廢止各地方不合理的道路交通費用,減輕農產品流通企業負擔。
(作者單位: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