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品業近期再次遭遇奶荒,各大城市生鮮牛奶價格紛紛上漲10%。中國奶荒何以發生?怎樣治理?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黨國英(微博)完成對荷蘭乳業的實地考察。12月9日,他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辦的《食品安全與農業改革》上建言,中國乳業的根基在農民,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呼喚農業改革齊頭并進。
荷蘭奶農是產業鏈的主人
黨國英用對比數據,揭示了中國與荷蘭兩國在乳制品行業上所存在的差距:
荷蘭的國土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僅是浙江省的2/5。荷蘭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0人,又是中國的3倍。但是,土地資源小國的荷蘭卻成為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和名列前茅的乳制品出口國。中國全年的牛奶生產量平攤到每個人身上是28公斤,荷蘭是740公斤。
荷蘭平均一對農村夫婦在機械和社會服務體系的支撐�驢梢�飼養50到100頭奶牛,中國散戶奶農平均每戶只有3-5頭奶牛。荷蘭中型奶農牧場去年的凈收入達到為6.4萬歐元,其中銷售牛奶收入4萬歐元,其它收入2.4萬歐元。
黨國英指出,中國奶牛的養殖方式,要么是小規模、低水平的散戶奶農分散養殖,要么是由大型乳企主導的,挑戰動物防御和環境控制極限的“萬頭奶牛大牧場”。荷蘭的合作社則鼓勵奶農戶外放牧,讓奶牛在藍天白云的草地上按照動物的本性尋覓原產地生產的飼料,通過從牧草到奶杯的生態農場、綠色加工提高牛奶質量。
黨國英認為,造成中荷兩國乳品業顯著差距的原因是農業經營模式。我國乳品業的牛奶生產模式是“公司+農戶”,企業壓級壓價,奶農降低質量的矛盾突出,近年來中小奶農紛紛殺牛賣肉,退出牛奶生產;荷蘭乳業生產模式是“適度規模家庭農場+產供銷一體化奶農合作社”。
“在荷蘭的合作社一體化模式中,奶農是整個乳品產業鏈的主人,奶農們選舉產生合作社的領軍人物,合作社董事會成員組成的薪酬委員會又雇傭來自世界500強的職業經理人管理乳品公司,為奶農打工”,他具體解釋稱,合作社保證其控股的乳品公司用不低于歐盟市場平均價格收購奶農生產的全部牛奶,即便收購價格定得低了,乳品公司還會把經營利潤返以現金分紅、企業債券、債券利息等方式返回給奶農。奶農不進廠、不進城,卻能在田間地頭分享到整個乳制品產業生產、加工、銷售環節,乃至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部利潤。
中國農民可以組織起來
與黨國英一同前往荷蘭考察乳業狀況的還有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肖知興和復旦大學企業管理系主任蘇勇。中國乳業如何借鑒國際經驗,突破當前困境?三位專家紛紛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