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外國種豬依賴” 中國養殖業使出“黑科技”
來源: 參考消息網 作者: 時間: 2022-05-30
路透社近日發表一篇題為《在追求自給自足的推動下,中國生豬育種者走高科技之路》的報道。據報道,為了打破中國養殖業嚴重依賴外國種豬的局面,中國企業正借助大數據、基因工程等高技術手段來育種。這是中國在被譽為農業“芯片”的生物育種行業加強自立更生的一個縮影。
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家育種豬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研究團隊努力改良中國生豬遺傳基因的過程中,從新生仔豬身上獲取的耳組織切片提供了寶貴線索。
對于一個年產約7億頭生豬的市場來說,養殖窩產活仔數更多、更快達到屠宰體重、飼料消耗量更少的生豬,有著重大意義。
目前已有包括家育種豬集團在內的約100家企業參加了這項由當局主導的計劃。該計劃旨在使中國擺脫進口種豬,培育自給自足的生豬養殖行業。
我國的生豬存欄量位居世界首位,但嚴重依賴進口育種材料,而在2018至2019年非洲豬瘟導致生豬數量銳減并重創育種豬群后,這一情況更加嚴重。
赤峰家育種豬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育種總監郝文杰表示:“我們必須堅持獨立育種。只有這樣才能為市場提供高質量的種豬,打破大家都要購買外國種豬的局面。”
育種人員希望改良外國豬和本地豬的遺傳基因,然而,缺乏數據收集經驗、成本較高、競爭以及市場波動等因素都帶來了巨大挑戰。
由于進口飼料昂貴且生豬疾病高發等因素的影響,在我國養豬的成本大約是美國的2.5倍。因此,對于改良生豬基因以降低豬肉價格的需求很大。
但目前,跨國公司在這方面做得更好。高效率地改良基因需要縝密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但在中國,很多管理人員并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盡管存在障礙,赤峰家育種豬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取得進展的公司之一。該集團每年收集數十萬個數據,包括窩產仔數、每日體重增量等,并通過這些數據選擇最有價值的豬進行繁殖。基因組選擇有助于加快這一進程。例如,根據仔豬耳組織切片的DNA可以預測生長表現,從而增加了挑選到最佳種豬的機會。
浙江大學的基因專家傅衍說,我國的小型種豬場太多。他表示,近年來,有些已實現上市的生豬養殖企業開始推動生豬育種項目,它們或許最有條件投入大量資金,與國際企業展開競爭。
上一篇 | 國際糧價大漲 國內稻米市場為何這么穩
下一篇 | 暫無
一周熱點
- 2022-05-30大北農發力鄉村振興,聯手黑龍江省政府啟動“龍江十年千億投資計劃”
- 2022-05-30全球小麥市場一周要聞:小麥價格互有漲跌 上升趨勢未變
- 2022-05-30國內豆粕市場高位盤整等待突破方向!
- 2022-05-27新起點,新征程!“溫氏牧場”品牌啟航!
- 2022-05-27印度商務部長表示不會立即取消小麥出口禁令
- 2022-05-27中泰期貨:玉米期價短期仍有回調動能
- 2022-05-26第七屆中國獸藥典委員會委員名單公布
- 2022-05-26深化科企融合發展 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中國農科院與中農發集團舉行年中總結會
- 2022-05-26創紀錄!玉米期貨完成史上最大交割,超120萬噸,什么原因?
- 2022-05-26檢出陽性,緊急暫停!海關總署連發9條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