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也是糧油生產的大國。從發展的基本狀況來看,我國的糧油加工能力較強,近年來糧油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精細化程度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保障了我國人民生活所需。
我國農業種植面積較大,是糧食作物以及油料作物的生產大國及消費大國。在當年不發生較大自然災害的前提下,我國的稻谷年產量在2.1億噸左右,小麥的年產量在1.3億噸左右,油料的年產量在3400-4000萬噸。同時,我國每年進口油料量在1億噸左右,這些資源均為我國糧油市場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糧油加工的規模來看,我國的糧油加工能力較高,且加工企業的數量也較多。從具體內容來看,糧油加工一般包括稻谷類加工、小麥制粉、玉米雜糧加工、植物油的加工等。在糧油市場中,加工業屬于基礎類行業,是其實現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有效盤活糧油市場,提升糧油原料的附加值。
在我國,糧食加工業的企業數量較多,遍及城鄉各處,各類規模不等的企業大約有20多萬個。但從發展規模來看,我國糧油企業的日加工能力在1000噸以上的數量有限,日加工能力在1000噸以內的企業較多。其中,國有企業的占比較大,占比超過五分之一。外資企業以及港澳臺企業占比較低,僅為不到2%,民營企業的占比最高,約占到四分之三。
過去,由于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我國糧油市場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機械化程度較低,從而導致生產率較低。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生產裝備的機械化程度以及自動化程度有了較大提高。盡管這使得從業人數有著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勞動生產率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傳統糧油市場的發展中,僅以粗加工為主,精深加工較少,且糧油產品的種類較少。隨著糧油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加之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糧油產品的精細化程度也在得到提升,精米、精面以及精油在當下的占比不斷上升,產品的種類也在不斷提高。
2003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僅為8614億斤,跌至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出現嚴重的供需不足情況,在缺口的供應上,僅靠消耗庫存糧油進行。與此同時,由于農業出現大規模的減產,傳統糧油產區受到較大影響,極大地降低了種植戶的積極性。2004年,我國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對于糧食收購市場以及價格進行全面放開,并在糧油的主要產區中針對小麥和稻谷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到2007年,國家對于玉米和大豆實施臨時收儲政策,以此來保障種植戶利益,調動其種植積極性,從而提升糧油原料產量,滿足市場所需。同時,國家不斷出臺宏觀調控政策,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和基礎性作用,使得糧食的價格由市場來進行決定。2020年9月,國辦出臺專門文件,明確提出禁止耕地“非農化”,當年11月,國辦再次發布禁止耕地“非糧化”的文件,指出要進一步加強耕地種糧情況監測。2021年,農村農業部先后頒布“兩個確保”、糧食面積只增不減、“兩穩一增”、高標準農田減少規模擴大到1億畝等政策。同年,財政部也下發200億元一次性種糧補貼。在一系列政策推動下,我國的糧食產量將得以穩定提升,同時也有助于增加種植戶收入。
當下的糧油產銷問題中仍在存在較大的矛盾:一方面,國內外部分糧油產品價格出現倒掛情況,使得該類進口商品的價格遠低于其國內價格。另一方面,最低收購價以及臨時收儲機制較為固化,靈活性不強,糧食的購銷體制上較為僵化。從具體表現來看,當下糧食產銷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首先,我國在糧油供求的基本面上總體保持平穩,但國際市場形勢較為動蕩。從供需來看,我國的產需基本保持平衡狀況,再加上一部分的進口,使得我國在平衡的基礎之上還略有盈余。但在近段時期,我國的生產成本呈現上漲趨勢,而國際的大宗農產品以及原油的價格也在拔高,形成了大宗農產品的買方市場。一方面,我國這種糧油生產成本的上漲趨勢在短期內不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這與我國不斷推進工業化以及城鎮化的進程有著密切關系。而從國際形式來看,大宗農產品的深加工產業受到較大影響,恢復還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其次,從整體來看,糧食的生產形式依舊向好,但在市場機制上還存在較大不足。過去,我國應用的臨時收儲機制以及最低收購價機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穩定農產品價格、激發農民種植積極性起到重要的影響。但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這種機制的主體較為單一,在收儲規模上也較大,呈現出國家壟斷局面,導致庫存量增加,庫容量下降。這也使得許多企業不愿意參與到糧油市場中,降低了市場活力。最后,國家政策性托市拋售的調節機制依舊發揮作用,但由于國內外溝通的不斷頻繁,再加上糧食品種之間開始出現替代產品,導致這種調控機制的作用受到抑制。從總體發展來看,除大豆之外,其余糧油品種在國內的產銷基本保持平衡。但從實際運行來看,其所發揮的作用有限。由于國內糧油原料價格較高,加工企業尋求替代產品來降低自身的生產成本,使得我國的糧油調控機制面臨極為復雜的形勢。一方面,國內外糧食在價格上的倒掛刺激了進口需求,國內有關產業受影響較大;另一方面,由于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糧食品種之間互相替代成為可能,也使得在糧油的宏觀調控上難度較大,效果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為保障糧油市場的穩定發展,需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從宏觀層面開展調控、正確處理各方之間的關系,從而降低發展中出現風險的幾率、真正保障各方利益。從政策來看,需正確對待短期策略與長期戰略、國內生產與國外進口、政府干預與市場供給、農民增收與糧食生產之間的關系,需靈活調整糧油的購銷政策、保障糧油的戰略性穩定。
我國人口眾多,糧油的需求量很大,需在政策的制定上堅持糧食安全。進入2022年,從習總書記提出的“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到“穩定糧食面積和產量”被明確寫入中央1號文件,再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均明確提出構建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性。在具體執行層面,應將國內的資源情況和環境情況、糧油供求以及國際形勢等均納入到考慮范圍內,堅定不移地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同時,隨著近年來“保險+期貨”模式的推進,農業種植中的風險得以進一步分散。多種政策導向加持有助于在提升農民的種植積極性的同時,保障農民的收入。
可以對傳統的“價補合一”政策進行調整,完善“價補分離”的方式,發揮市場機制在價格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市場供給之外,政府需合理給予種植戶一定的補貼,尤其針對當下供需矛盾以及存儲矛盾較為尖銳的玉米,需完全落實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推進“保險+期貨”模式,將種植戶的收入、財政壓力以及產業鏈條因素均納入到考慮范圍內,在完善補貼機制的同時,更實現風險的規避。
在糧油產銷機制中,收儲機制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糧油安全以及種植戶的合法利益,對于糧油產業以及金融行業等也可起到重要的影響。在收儲機制中,糧油的主要物權歸屬于國家,主體的政策性和經營性職能劃分存在職能不清的情況。針對此,需依照“有限目標、優化結構、多元參與”的發展原則,完善儲備機制,將糧食在中央中的戰略儲備、市場調控以及商品化實施管理剝離,對于戰略儲備需合理進行劃分,協調商業周轉與戰略儲備之間的關系。鼓勵糧油加工企業參與到儲備中,建立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社會化糧油儲備機制,鼓勵各個市場主體踴躍參與到糧食的流通以及儲備過程中,降低糧食儲備的成本壓力,調動市場活力。
一方面,為保障我國的糧油市場實現穩定發展,針對一些重點農產品,需從政策方面做好進口與出口的調控工作,加大統一管控力度,完善制度建設。另一方面,由于當下糧食的替代機制較為完善,在允許的情況之下,可選擇貿易救濟、進口許可、技術標準、反傾銷等非關稅手段來對糧油產品的進口進行調控,減少由于過度進口而對國內市場和價格所造成的打壓,緩解價格倒掛給我國造成的影響。在調控機制上,需提升其透明度,加大有關于糧油產品生產、進口、庫存、消費等信息的宣傳力度,做好市場預期的引導工作。可建立糧油交易中心,提升其國內外影響力,設立中國糧食指數,來規避生產風險、穩定糧油市場,更好的掌握糧油供給的座機主動權。
在保障糧油穩定供給、確保農民增收以及穩定糧油市場發展的前提下,需完善糧油產銷機制,合理制定改革方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實現其有機協調,打造糧油政策綜合改革框架。要將財政補貼、金融服務、市場購銷、加工轉化、庫存儲備、進出口調節、價格形成機制,結合我國國情,做好統籌規劃工作,保障糧油市場實現穩定發展。(宏源期貨 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