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魏氏梭菌病又叫豬梭菌性腸炎、豬傳染性壞死性腸炎、仔豬腸毒血癥,俗稱仔豬紅痢。主要發生于1周齡以內的仔豬,該病往往無任何先驅癥狀,突然發病死亡,以排出紅色帶血的稀糞,全身實質器官及消化道出血、小腸節段壞死為特征。該病病程短,死亡快,死亡率高,一旦流行會導致大批動物死亡,但造成年齡稍大的豬死亡的報道很少。北京市郊區某豬場保育仔豬發生一起病例,經診斷為魏氏梭菌感染,經過嚴格診治,疫情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筆者從小腸病料的內容物中分離出魏氏梭菌,并進行了提純和生化試驗鑒定。
1、發病情況
發病保育小豬有4窩,共35頭,全部發病,死亡24頭,發病率100%,死亡率68.57%。本次發病突然,死亡快,有的豬死前無明顯變化。出現下痢后,2~48 h內死亡,傳播迅速,一般是整窩發病,死亡率高。
1.1 臨床癥狀 病豬精神沉郁、嗜睡、食欲下降或廢絕,排酸臭的黃褐色或水樣糞便,體溫升高到40~41℃,飲欲增加,病豬鼻鏡干燥,皮膚、四肢末梢、耳尖發紺,口鼻流白色泡沫,呼吸困難。腹部臌起,后軀沾滿稀糞,發病后期出現血痢,有的拉含有灰白色組織碎片的紅褐色稀糞。很快昏迷倒地,死亡。
1.2 剖解病變 死亡豬膘情良好。肝臟腫大,質脆呈黑褐色,脾腫大2~3倍,有的可達4~5倍。腎腫大,有出血斑、點。胃腸道有卡他性出血性炎癥。嚴重者胃腸內充滿血樣內容物,以結腸最炎嚴重, 腸臌氣,腸壁菲薄,呈半透明狀。肺充血,氣管、支氣管有白色泡沫,肝、脾淤血腫大。腹股溝淋巴結呈鮮紅色,心內膜有出血點,腦膜充血明顯。
2、實驗室診斷
2.1 直接鏡檢
取肝、脾觸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兩端鈍圓、有莢膜、有芽胞的大桿菌。多單個或成對存在。
2.2 細菌的分離培養 用病料的小腸內容物接種普通肉湯平板,分離劃線,37℃厭氧培養24 h,傳代2次以后,可見表面光滑濕潤,邊緣整齊,灰白色,2~3mm的單個菌落。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兩端鈍圓的粗大桿菌,單在或2個相連,外層有莢膜,偶有芽胞,呈卵圓形,位于菌體中間或偏向一側。將第3代培養物,接種于普通肉湯,上層封以石蠟油,37℃厭氧培養24 h,肉湯渾濁。瓊脂平板培訓10代以后,得到較純的梭菌培養物。將純培養物接種于肉肝湯厭氧培養24 h,可見培養物混濁,并有大量氣體產生,管底有沉淀物,染色鏡檢,可見兩端鈍圓的G+粗大桿菌,單在或兩三個相連,不見芽胞,不見莢膜。
2.3 細菌的生化鑒定
用純培養物進行生化試驗,再接種于牛乳培養基,37℃培養12 h后,表現為“爆烈發酵”,凝固乳斷成數塊,產酸產氣。
2.4 藥敏試驗
應用紙片法對從病豬分離到的細菌做藥敏試驗,結果為泰樂菌素、環丙沙星、青霉素等藥物高度敏感,強力霉素中度敏感。
2.5 動物試驗
取病豬空腸內容物,加等量滅菌生理鹽水以3000r/min離心沉淀30~60min,取上清液經腹腔接種5只小白鼠,1ml/只。5 h后小白鼠食欲廢絕,渾身顫抖,腹部膨脹,10h后死亡。剖解小白鼠可見肝有壞死點,空腸出血。用肝觸片鏡檢,可見G+兩端鈍圓有莢膜的大桿菌。
3、治療
依據診斷結果采取綜合性治療措施:隔離發病豬,全場用0.2%過氧乙酸帶豬噴霧消毒,2次/d,搞好環境衛生,每日用水沖洗地板及豬體,地面、墻壁用2%燒堿消毒,對病死豬作無公害處理,如深埋、焚燒等。對能夠及時發現的病豬應迅速采取下列措施:在飼料中添加泰樂菌素150 g/t、優質電解多維500g/t、病豬肌注環丙沙星2.5mg/kg體重,2次/d,5 d后沒有出現新病例,疫情得到控制。
4、小結與討論
①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診斷及動物試驗,確診該病為豬魏氏梭菌病。
②近年來不斷有報道,大日齡和成年豬發生魏氏梭菌病,這種現象應該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魏氏梭菌是人和動物腸道的正常菌群,也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條件性致病菌,在某些特殊條件下,如飼養管理不善、飼料營養不平衡等,均可以誘發本病。特別是濫用抗菌藥物,導致耐藥菌株的出現,腸道菌群的失調,將會給本病的防治帶來很大的困難。
③本病的防治應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a.改善飼養管理,降低飼養密度,改善通風條件,及時清除糞便;保持豬舍干燥,及時更換污染物或潮濕的墊草, 夏天注意降溫,冬天注意保暖,減少驅趕、運輸等應激因素。選用合格的消毒藥嚴格消毒。b.本病病程短,死亡快,動物往往來不及治療就已經死亡,因此預防免疫就顯得特別重要。一般采取對母豬進行免疫接種,使仔豬在易感期內獲得被動免疫,可用魏氏梭菌的多價苗進行預防接種。一般在臨產前1個月肌肉注射1次,2周后再免1次。使母豬免疫,仔豬出生后吮吸母豬初乳可獲得被動免疫。還應該考慮仔豬在20日齡加強免疫1次。c.發病后可選用泰樂菌素、 環丙沙星、青霉素等來治療, 用藥方式可采用灌服、肌注、 靜注等。(資料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