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中國飼料工業信息網logo

奶牛圍產期飼養管理要點


來源:    作者:    時間: 2024-10-16

圍產期是奶牛生產周期中最關鍵的階段,即奶牛分娩前21天至分娩后21天,分娩前21天即奶牛圍產前期,分娩后21天即圍產后期。奶牛圍產期的飼養管理直接決定奶牛的產奶量、生鮮乳品質、繁殖性能和奶牛的使用年限。若此時缺乏科學的飼養管理和產后監控,不僅會降低奶牛的產奶量和乳品質,也會容易誘發乳房炎、胎衣不下、奶牛酮病及其他代謝紊亂疾病,甚至會降低新生犢牛成活率。因此,奶牛圍產期的飼養管理水平對整個奶牛場的養殖收益具有重要影響。

1 圍產前期飼養管理要點

奶牛干奶期日糧以粗飼料為主,產后以精飼料為主,要想完成這一過渡,需要促進瘤胃功能的恢復。若圍產前期沒有順利完成過渡工作,瘤胃無法有效吸收飼料中的揮發性脂肪酸物質,奶牛酸中毒幾率會大大增加。

圍產前期奶牛的營養需要提升日糧營養水平

圍產前期是胎兒最后的生長階段,胎兒發育速度加快,母牛自身除了分娩外,還要做好泌乳準備。由于分娩前奶牛采食量會下降,必須要提升圍產前期的日糧營養水平,提高日糧中蛋白質的供應,降低奶牛產后酮病的發生。同時要提高能量的攝入,防止奶牛分娩時體質虛弱,無法自然分娩,或由于分娩應激的刺激無法正常排出胎衣,造成胎衣不下等疾病。

適量添加礦物質

為了防止奶牛出現低血鈣癥,需要提高奶牛日糧中鈣元素的含量,促進鈣、磷含量維持在正常水平。此外,鎂元素缺乏也會增加低血鈣癥的發病率。因此,圍產前期要提高日糧中鈣、鎂含量。由于礦物質拮抗劑作用,當鉀元素攝入過多會抑制鎂元素的吸收,所以圍產前期需要使用優質的低鉀粗飼料,如燕麥草,玉米對鉀的聚集能力較低,也可以食用處理后的玉米青竹,而苜蓿、三葉草或其他豆科及禾本科牧草中鉀含量較高,應減少用量。牧草在飼喂前,先檢查有無霉變、冰凍或摻雜其他雜質,并切碎處理,還可以添加適量的微生物制劑促進瘤胃蠕動。

加入適量煙酸

對于發生過酮病或過于肥胖的奶牛,需要每天在飼料中加入適量煙酸,能有效降低奶牛酮病和脂肪肝的發病率。

圍產前期奶牛的飼養管理要點分群管理

頭胎母牛和經產母牛分群管理,并根據母牛的采食、精神和體質狀況采用分組管理,每組制定合理的日糧搭配和飼喂管理方案。第二,合理制定轉群計劃。由于頭胎分娩母牛產后在圍產圈內的恢復時間至少需要4周,而經產母牛也需要3周時間,從母牛妊娠280天來計算,10%的母牛都會提前分娩,而雙胎母牛產犢時間更會提前,因此,可以每周轉群一次讓母牛能在圍產圈內待足時間,更好的積蓄營養促進機體恢復。轉群天數設定:頭胎母牛妊娠245~251天,經產母牛252~258天,盡量讓每個妊娠母牛在圍產圈內的時間維持在20~21天。第三,提前清理和消毒產房,更換干凈、柔軟、新鮮的墊草,分娩前1周可將母牛轉至產房,加強對產房的巡查,定時、定人觀察,做好母牛圍產期記錄,留意母牛外陰部變化。

飼養管理

圍產前期,要提高奶牛日糧干物質量,飼喂優質、適口性強的飼料,以提高奶牛采食量。同時,提供干凈充足的飲水,夏季飲水溫度為12~18℃,冬季飲水溫度為15~20℃。圍產前期奶牛的飼養密度要小于80%。

環境管理

第一,做好環境衛生,圍產期每天清理牛舍地面、臥床、食槽和水槽,運動場也需清掃和消毒。產前1周轉至到產房后,每天用2%來蘇水擦拭奶牛外陰部和后軀部,同時用干凈毛巾蘸45℃溫水擦拭乳房和乳頭,也可以藥浴,降低奶牛乳房炎的發生。

第二,產前統一修剪牛尾,減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第三,合理控制牛舍溫度,讓牛舍維持在16~20℃,夏季做好防暑降溫,可以選用噴淋方式合理降溫,緩解奶牛熱應激的不良影響。

2 圍產后期飼養管理要點

奶牛分娩后,體質虛弱,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出現產后應激,同時,新生犢牛需要盡快吃到初乳。需要為圍產后期的奶牛提供優質飼料,同時,補充水分和鈣質,促進胎衣排下;飼養員要加強奶牛的產后監控,最大程度的降低奶牛產褥熱問題的發生。

圍產后期奶牛的營養需求

提高日糧營養濃度:圍產后期奶牛產奶量逐步提升直至泌乳高峰,但分娩后奶牛體質虛弱,采食量下降,需要提高奶牛日糧營養濃度,并添加適量的過瘤胃脂肪以緩解產后能量負平衡。

灌服大量體液:為預防產后低血鈣和胎衣不下,母牛產犢后需要灌服大量體液,并混入維生素、鈣元素(鈣磷比為1.5∶1.0)、微量元素、電解質等物質,提高奶牛抗病力。

圍產后期奶牛的飼養管理要點產后監控

關注奶牛體溫:每天定時、定人測量奶牛體溫1次,連續2周,若出現異常及時詢問獸醫,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案。關注奶牛糞便:每天觀察奶牛糞便形狀、氣味、顏色,若出現稀薄、惡臭、灰色糞便可能是瘤胃消化紊亂,需要降低精飼料用量。關注奶牛泌乳情況:每天記錄奶牛產奶量,乳汁顏色和濃度,觀察奶牛乳房、乳頭是否有損傷,避免出現產褥熱。

關注奶牛胎衣排出情況:產后每天觀察奶牛惡露和胎衣排出情況,惡露排出后,用2%來蘇水擦拭尾根、外陰和后肢部。若產后12h不見胎衣排下則診斷為胎衣不下,需要采取治療措施。

擠奶管理

擠奶前做好清潔、消毒工作。無論是人工還是機械擠奶都要對擠奶用具進行消毒,降低奶牛交叉感染乳房炎。頭胎奶牛擠奶必須擠凈。頭胎奶牛擠奶必須擠凈,否則會導致奶牛乳房疼痛腫脹,誘發急性或亞急性乳房炎,不僅降低產奶量和乳品質,奶牛也無法獲得充足的休息。合理控制擠奶次數。除了難產、高胎次、體質差的奶牛,其余奶牛每天擠奶3次。

分群管理

頭胎母牛由于第一次分娩和泌乳,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若母牛體型小,很容易被其他奶牛欺負,因此,分娩后頭胎奶牛必須和經產奶牛分群管理。

飼養管理

圍產后期為促進奶牛泌乳,奶牛精料可以替換成泌乳料,精料量要根據奶牛乳房腫脹程度、奶牛產后食欲合理添加。粗飼料可繼續沿用圍產前期優質牧草,讓母牛自由采食。圍產后期奶牛精比粗料為40∶60,鈣磷比為2∶1,粗蛋白含量可以提高到17%,粗纖維含量為18%~20%。圍產后期奶牛的飼養密度仍要小于80%,若圍產后期奶牛恢復良好,可以在圍產期過后直接轉入泌乳群飼養。

環境管理

第一,提高臥床清潔度,降低奶牛乳頭接觸的環境性致病菌感染幾率。圍產后期,奶牛剛分娩后體質虛弱,經常臥床,因此,需要每天更換或增添干凈墊料,保障臥床清潔、平整和舒適,更換后用消毒粉消毒。第二,及時清理奶牛產后排下的胎衣和糞尿,減少疾病感染。奶牛生產周期主要由泌乳期、干奶期、妊娠期和圍產期組成,雖然圍產期在整個生產周期中占比小,但對奶牛泌乳能力和生產年限具有決定意義。要想保障奶牛持續高產,就必須要做好奶牛圍產期的飼養管理工作,根據分娩前后奶牛的生理狀態和營養需要提供均衡的營養,并做好分群、飼養和環境管理工作,為今后泌乳量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源:奶牛健康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