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豬場表示,母豬有附紅細胞體,小豬生下就有這敗血癥狀,都不吃奶,產后不食,呼吸急促,皮膚發紅,產道感染嚴重為特征的頑固性疾病。經專家服務團與大型種豬場技術人員集中會診,初步診斷為:應激引起的母豬產后敗血癥,并進行了為期七天的綜合治療,病情很快有所控制,但停止用藥后,病情又恢復初期癥狀,主要表現為體溫反彈嚴重,皮膚由紅變為輕度發紺,四肢走動無力,兩后肢起臥困難,喜臥貪飲,小便赤黃,大便狀如“算盤子”樣。根據以上癥狀,專家服務團改變治療方案,在抗感染、補充體液的同時,
加入了治療附紅細胞體病的藥物,二天后病情明顯好轉,經治療,大部分母豬體溫正常,食欲恢復;五天后,所有發病母豬精神、食欲進入正常狀態,除一頭母豬因子宮沖洗后全身感染嚴重,能量攝入量不足,最后因心力衰竭而死亡外,其它發病母豬在短時間內均有效治愈。
臨床癥狀患病母豬發病時間主要集中在產前產后,初期主要表現在體溫偏高(41.5℃以上),呼吸急促,不食,喜臥,全身皮膚發紅,分娩無力,產死胎、弱仔或產期推遲;產后產道感染嚴重,連續幾天產道排黃紅色穢濁難聞的液狀物;中后期由初期的皮膚發紅變化為局部紫紺,兩耳、頸下、腹底、臀部尤為明顯,四肢走動無力,輕度搖擺,嚴重病畜后軀輕癱,小便赤黃,似“醬”色,大便如“算盤子”樣,個別病畜伴有乳房炎和陰戶水腫;后期還有部分豬皮膚蒼白、黃疸、貧血,如不及時治療和補給能量,很快因心力衰竭死亡。
剖檢變化對死亡母豬及時剖檢,可見血液色淡黑而稀薄,皮下脂肪輕度黃染,頜下淋巴、腹股溝淋巴、腸系膜淋巴蒼白水腫,胸腔有少量積液,肝腫大呈黃棕色,膽囊充滿黑黃色膠樣膽汁,脾腫大變軟,腎腫大呈土黃色,有少量針尖大出血點,子宮內存有大量穢濁物,宮腔嚴重腐敗感染,胃部充氣無內容物,直腸中存在大量無力排出的干枯糞球。其它臟器未見異常。
實驗室診斷對患高熱癥的母豬進行耳靜脈采血,姬姆薩染色,高倍暗視野查看,微調稍動,可觀察到游離在血漿中呈球形、橢圓形、棒狀及不規則閃光體;蟲體上下、前后、左右滾動,大部分蟲體附著在紅細胞表面并圍成一圈作不規則的盲目運動。根據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實驗室檢查,可初步診斷為產后敗血癥與附紅細胞體病混合感染。
治療措施1.及時補充體液,抗感染方法為:10%葡萄糖酸鈣30~60毫升混與250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中耳靜脈緩慢靜注。雙黃連30~50毫升,溶解阿莫西林鈉混溶于500毫升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中,耳靜脈滴注。2.在補充體液,抗感染的同時用三氮脒,每公斤體重5~10毫克,用生理鹽水稀釋分點肌注;并在頸部另一側肌注10%的鹽酸多西環素注射液10~20毫升;一天一次,連續三天。3.后期體溫正常,精神、食欲不佳時要及時補血,開胃通便。方法為:在豬后腿內側深部肌注普血素5~10毫升/頭,在頸部另一側肌注復合VB10~15毫升,比賽可靈5~8毫升。
小結1.產后敗血癥是產后或流產后由于生殖器官損傷或炎癥,細菌侵入產道和血液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變稱產褥熱和產后膿毒血癥;本病例患畜所表現的臨床癥狀僅為產后敗血癥的一系列癥狀,并發的附紅細胞體病隱含其中,極易造成誤診。2.發現產道感染后,切忌沖洗子宮,因畜體在分娩時,機體發燒,汗腺分泌旺盛,體液喪失過多等因素造成畜體元氣大傷,抵抗力下降,此時沖洗子宮不但不能消除炎癥,還會加劇炎癥在全身擴散。為了增強抵抗力,消除全身炎癥,促使血中有毒物質排出和維持組織所必須的水分,大劑量輸入葡萄糖及鈣劑和混有抗生素成分的糖鹽水顯得尤為重要。3.因蟲體在血液中新陳代謝,血液中紅細胞數量失去過多,所以病畜后期為增強機體抵抗力,加快痊愈速度,還需補充血制劑,肌注復合VB,健胃通便。(資料來源:華夏養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