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同時也是全球農產品定價國之一,美國到底有沒有操控全球糧食價格?
這是每一位中國糧油從業者心中永恒的疑問。
而就在今年,隨著時間的流逝,美國大宗農產品銷售季即將結束之際,全球大豆玉米小麥價格再次出現高位跳水行情。
據悉,上周結束之后,美國CBOT大豆期貨合約累計下跌7.4%,并創下2018年8月10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玉米累計下跌5.8%,小麥下跌下跌6%。
資料顯示,美國是全球農產品產量和出口大國之一,其玉米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小麥大豆出口量均是全球第二。截至目前,本年度的農產品出口中,美國大豆、玉米已經完成出口目標的70%,這兩大品種是美國糧食出口的最主要品種,也是對華出口的主導農產品。
而進入2月份之后,南美地區的巴西、阿根廷大豆即將大量上市,替代美國大豆出口市場。
從近段時間南美傳出的消息來看,由于主產區陸續迎來降雨,巴西大豆有望達到創紀錄的1.3億噸以上,而此前報告中因旱情導致的巴西大豆播種數據也再次得到恢復。
但在這種調整中,全球以美國CBOT大豆價格為基準的國際大豆貿易價格卻已經走出了一波大幅上漲到近期回調的行情。
從全球糧食的大宗糧油進出口貿易來看,美國和巴西平分秋色,其中美國出口涵蓋大豆、玉米、小麥等主糧品種,而巴西則以大豆、玉米為主,而中國則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三個國家的糧油進出口貿易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但在這種對應關系上,全球農產品交易的定價權卻在芝加哥期貨交易市場。
據悉,為爭奪全球定價權,使得我國企業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近年來主管部門加大了對期貨市場的放開力度,從允許境外機構參與國內期貨交易,到生豬、花生新上市品種的陸續增加,再到設立廣州期貨交易所,都將逐步提高我國國內大宗商品交易的風險規避功能,完善商品的定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