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玉米的行情實在是亮眼,所以又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關注力都集中在了玉米身上。
而小麥呢,前段時間也上演了一陣平步青云的行情后,就再次跌下陣來。
當前主流小麥價格基本又回到了1.4元/斤的關口,部分報價已然跌破了1.4元了,而且已經連跌了兩周了,似乎也沒有看到什么要扭轉的意思。
于是,市場也開始憂心,小麥還能支愣起來嗎?
首先,對于小麥的回落其實并不意外,或者說小麥回落是一個必然趨勢。
為什么呢?
我們在年前曾提到過,當時大家普遍對年后的糧價走勢都挺擔心,尤其是玉米,擔心地趴糧集中上量會再次沖擊玉米市場。
但是我們當時分析過,玉米雖然看似風險重重,但是卻并不是最令人擔心的,而最令人擔心的則是小麥。
因為年前政策端已經出手了,啟動了玉米的增儲,年后也大概率會持續,當時認為雖然增儲不一定能提振玉米,但至少能給玉米托底。
而事實上,到了年后,增儲不僅是托了玉米的底,更是帶頭漲價拉升了玉米行情。
但是小麥就沒那么樂觀了。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年后小麥供強需弱的格局將更加明顯。
雖然說去年小麥減產,且質量分化,但是上年結轉較高,再加上去年小麥進口創紀錄,所以并不能因為減產就認為今年市場要缺小麥。
另一方面,需求方面也在變弱。
去年大量芽麥進入飼用領域,擠占了小麥,而到玉米上市以后價格持續下跌,更是把小麥等擠出了替代。
于是小麥回歸面粉需求。
但是去年糧油領域消費回暖不及預期,且年后又是面粉消費淡季,所以年后小麥的供需是存在差距的。
而更重要的是,年后正是儲備小麥集中輪出期。
受架空期影響,每年的2至5月都是儲備小麥輪換期,而且去年小麥輪換的行情仍歷歷在目。
小麥拍賣不斷開啟,且越拍價格越低,使得去年小麥從年后的3200元/噸位置到5月份時跌至了2700元/噸上下,足足下跌了四五百元。
雖然今年輪換小麥開拍較早,且后來參拍企業又只限于加工企業,減輕了小麥的部分壓力。
但是隨著企業補庫完成后,需求必然回落,于是小麥也就越拍越低。
那么,小麥還能支愣起來嗎?
首先吃個定心丸,出現像去年那樣“斷崖式”大跌的幾率已經很小,畢竟小麥的供應壓力已經分散,且上年小麥建庫成本不低,與當前麥價差距不大,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麥的跌幅。
但是上漲的動力也依然不大。
一方面是企業庫存得到一定補充后,采購積極性開始變弱,小麥購銷節奏開始放緩。
且上半年來看,刺激需求的因素不多,所以支撐動力不強。
另一方面,新麥長勢在經歷了短暫的天氣炒作后,又回歸到了豐產預期的主旋律上。
但倒也并不是一味看空,小麥區域分化還是挺明顯的,因此雖然小麥大漲的幾率不高,但區域漲跌的概率較高。
預計一直到接新前,小麥繼續窄幅波動概率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