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統計,今年1—9月中國醫藥保健品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了強勁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101.27億美元,同比增長26.13%,累計實現貿易順差14.17億元。不過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西藥部主任喬海利日前向記者表示:2003年維生素C的產量激增,導致價格急劇下滑,給國內維生素C生產廠家帶來壓力。
喬海利是在“2003年世界制藥原料中國展”前夕對記者說這番話的。這場醫藥行業的國際展覽將于12月8日至10日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作為目前中國制藥原料行業惟一可以主導國際市場價格產品的維生素C,將是匯集在本次展覽上的各大醫藥制造廠商的熱門話題。
維生素C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出口超1億美元的原料藥。除了巴斯夫和羅氏制藥這兩只世界維生素C行業的“巨鯨”,中國國內四大維生素C生產企業是東北制藥總廠、石藥集團旗下的維生藥業、華北制藥集團旗下的維爾康藥業和江蘇的江山制藥,其維生素C年產量均在1萬噸左右。
今年上半年非典疫情使人們普遍提高了對自身免疫力的重視,維生素C產品在市場上成為了搶手貨。2003年1至8月,上海口岸累計出口8143噸維生素C,與2002年同期相比增長9.8%,而平均出口單價與總出口價值卻分別增長了1.1倍和1.3倍。
喬海利說,針對維生素C的生產,醫藥商會召集各大維生素C廠商召開了緊急會議,希望各生產廠商加強自律,不盲目擴大生產。
“中國的藥品出口要注意:不可能所有的藥品都是中國的產品,一個企業也不可能獨占一個產品。”喬海利警告說。
目前維生素C價格又有上揚,達到了每公斤8美元。業內人士分析,維生素C出口價格的攀升,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商會努力以及維生素C生產企業的自律行動。而受目前維生素C出口大好形勢的影響,又有不少原已停產或減產的國內廠家開始把重心重新轉移到維生素C市場,一些新興企業也紛紛投入維生素C生產行列。專家已經開始擔憂維生素C降價潮將重演。
“希望在2003世界制藥原料中國展上,中國的制藥企業可以和國際各大制藥廠充分交流,了解國際市場的行情,謹慎制訂自己的發展計劃。”喬海利對記者說。他建議各生產企業一定要頭腦冷靜,正確判斷國際市場形勢。對于維生素C接下來可能面對的國際市場形勢,雖然擁有醫藥行業資深的工作經驗,喬海利仍然覺得“前景撲朔迷離”,他認為還是要取決于企業的自律和對市場的正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