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第二草原大國,我國草業順應社會和經濟發展趨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草業雛型初現,成效也日益明顯。中國的草業已經起步,草業的春天已經到來。
但是要和發達的歐美草地農業國家以及大洋洲的草地牧業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建設任務還很重,潛力還有待長期挖掘。僅就美國而言,無論是為營造城鄉環境的綠地建設,或是發展優質畜牧業提供物質基礎的飼料工業都是國民經濟中產值在千億美元以上重要的支柱產業。面對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努力。
第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確立有畜農業和生態農業意識。畜牧業不再是“副業”,生態不再與農業生產無關。要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從科學和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草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功能作用。
第二,把草業作為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草是天賦的自然資源,是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是我國占陸地面積40%以上的主要植被成分。從生態建設來說,在宜林地區,草應充當生態建設的配角,在宜草地區草則應成為生態建設的主角。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實施退耕還草、退牧還草是國家重大決策,這不僅直接改善“三北”地區,而且也必然惠及全國的生態環境,大大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貫徹實施。
第三,把草業作為農業生態經濟的重要領域。
草是田間微生態系統的中間鏈條,是農牧結合的樞紐。它不僅是土壤營養的吸收和轉化者,又是還原者,是耕地資源的培肥者。目前不論北方、南方,發達地區或中西部地區,也不論是牧區還是農區,都在積極發展包括草業在內的綠色產業。草產品不僅間接而且可以直接以商品形態進入國內、國際市場,實踐證明,草業是低投入、高產出、且有利于生態良性循環的新興產業。
第四,把草業作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途徑。
草業的發展是社會人文文明進步的標志。實踐已證明,由于人口壓力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在上世紀60年代—80年代“以糧為綱”導致把生產糧食作為農業的全局或主體。為多生產糧食,成千上萬畝天然草地被開墾,南方傳統的冬季種草綠肥被取消,北方有不少優良草田輪作和傳統耕作被打破,甚至還利用河湖干涸,陵坡開發種植糧食。在90年代的頻繁洪澇災害及揚塵沙暴天氣引起人們深刻反思的時候,草作為生態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如今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草原畜牧業,農區草地畜牧業,增加為人們提供動物蛋白的肉、奶、蛋產量,應該說這提高了生產文明;在城鄉建設美化綠化過程中,通過植樹種草、防沙固土,保水涵水,調節氣候,提供人們日漸改善的生活環境,這也可以說提高了生態文明。在假日經濟的發展中,通過綠地建設,建成更多提供人們休閑娛樂的莊園、體育競技等場所,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