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些年自上而下都在加大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并且成效十分明顯,改變了過去以糧為主單一的種植模式,但實際調整過程中,還是重種植業結構調整而輕經濟結構調整,日益暴露出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種植結構在由一個極端向另一個極端發展,也就是由以糧為主向以棉花、制種等有較高風險的產業為主發展。
二是長期以來,農民收入受種植業左右,尤其是入世以后,種植業受市場的制約越來越大,對農民收入的直接影響也越來越大。1998年-2002年4年間,小麥市場價格下降了26.5%,玉米下降了14.5%,棉花下降了19.3%,制種價格也是忽高忽低,農民很難把握市場。這說明的一個問題就是,農民在種植業上主要靠價格拉動效應來增收的幾率減小,風險增大。
三是種植業投入產出已不成正比。據調查,種植小麥畝均物化成本從1998年的200元增加到350元,畝均純收入減至200元以下,下降41.7%。棉花的生產成本也在逐年攀升,價格忽高忽低,生產成本普遍在500元左右,純收入也只有500元左右。今年上半年農民生產投入人均820多元,同比增加150多元,增長23%。過去投入一份,可收獲兩份,而現在我們的常規種植,糧棉產量達到了極限,投入增兩份,還很難得到一份的收獲。
酒泉市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市,也是一個傳統的種植業大市,在加入WTO和大宗農產品市場飽和的大背景下,單純靠抓種植業增收的期望,已受到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制約,且挖潛增收的空間已十分有限。但從近幾年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比較分析來看,發展草畜產業成為我市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最佳選擇。養殖業是一個特殊產業,它的品種多、加工深度廣,同時具有更多的可控性,受天氣和季節的影響較小,對勞動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不過于苛求,自然災害對它的影響不像種植業那樣突出;它又是家家戶戶都可以搞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既可以家庭分散經營,也可以集中連片搞規模經營。發展草畜產業,既對種植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又通過轉化發展了畜牧業;發展畜牧業,經過轉化和過腹還田,又促進了標準化農業生產的發展。
1982年至2002年的20年間,酒泉市農民收入由幾百元的水平增長到了3688元,這個成績的取得,是經過了土地承包到戶的激發、農產品價格提升的拉動、放開種植計劃的調整而獲取的,但總體上的增收模式是一業為主,即以種植業為主(含林果業),因為來自種植業收入的比重一直占據在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盡管近些年自上而下都在加大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并且成效十分明顯,改變了過去以糧為主單一的種植模式,但實際調整過程中,還是重種植業結構調整而輕經濟結構調整,日益暴露出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種植結構在由一個極端向另一個極端發展,也就是由以糧為主向以棉花、制種等有較高風險的產業為主發展。二是長期以來,農民收入受種植業左右,尤其是入世以后,種植業受市場的制約越來越大,對農民收入的直接影響也越來越大。1998年-2002年4年間,小麥市場價格下降了26.5%,玉米下降了14.5%,棉花下降了19.3%,制種價格也是忽高忽低,農民很難把握市場。這說明的一個問題就是,農民在種植業上主要靠價格拉動效應來增收的幾率減小,風險增大。三是種植業投入產出已不成正比。
據調查,種植小麥畝均物化成本從1998年的200元增加到350元,畝均純收入減至200元以下,下降41.7%。棉花的生產成本也在逐年攀升,價格忽高忽低,生產成本普遍在500元左右,純收入也只有500元左右。今年上半年農民生產投入人均820多元,同比增加150多元,增長23%。過去投入一份,可收獲兩份,而現在我們的常規種植,糧棉產量達到了極限,投入增兩份,還很難得到一份的收獲。
酒泉市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市,也是一個傳統的種植業大市,在加入WTO和大宗農產品市場飽和的大背景下,單純靠抓種植業增收的期望,已受到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制約,且挖潛增收的空間已十分有限。但從近幾年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比較分析來看,發展草畜產業成為我市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最佳選擇。養殖業是一個特殊產業,它的品種多、加工深度廣,同時具有更多的可控性,受天氣和季節的影響較小,對勞動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不過于苛求,自然災害對它的影響不像種植業那樣突出;它又是家家戶戶都可以搞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既可以家庭分散經營,也可以集中連片搞規模經營。發展草畜產業,既對種植業結構進行了調整,又通過轉化發展了畜牧業;發展畜牧業,經過轉化和過腹還田,又促進了標準化農業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