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良種比重和生產水平顯著提高。據調查,目前生豬良種和改良種比重達到95%以上。肉牛良種和改良種比重達到60%,其中多元雜交牛達到良種及改良牛的77%。綿山羊良種和改良種比重達到80%。家禽良種和改良種比重達到95%以上。
畜禽品種育、繁、推體系建設已初具雛形,供種能力顯著提升。1998年以來,農業部把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列入重點支持項目,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引進良種畜禽、新建和改擴建畜禽良種場、種畜禽性能測定中心、資源場、基因庫和家畜胚胎移植中心,使良種的生產、供應和監管能力普遍得以提高。
畜禽品種改良技術不斷得到創新。
我國于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推廣畜禽雜交改良技術,這一技術的推廣加快了畜禽數量發展,有效地緩解了國內市場供需矛盾。80年代中期加大了家畜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力度,畜禽單產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畜產品總量滿足了市場供給,部分產品出現自給有余。90年代中后期由點到面推廣應用了家畜胚胎移植技術,加快了高產優質種畜禽的生產和推廣。2002年農業部組織實施了“萬枚高產奶牛胚胎移植富民工程”,為解決良種奶牛數量不足這一制約我國奶業快速發展的瓶頸發揮了重要作用。
技術的創新,加速了畜禽新品種培育與推廣。如江蘇省培育的蘇太豬,廣東省培育的康達爾黃雞、江村黃雞、新興黃雞、嶺南黃雞等7個黃羽肉雞新品種(配套系)等,并迅速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我國是世界上畜禽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不僅物種、類群齊全,而且種質特性各異。為此我國在畜禽品種資源保護方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旨在加強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法規和政策性文件。農業部專門成立了國家家畜禽遺傳資源管理委員會,制定了全國畜禽品種資源保護規劃,公布了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
國家投入了上億元資金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優良地方品種資源場和種公牛站。“九五”期間國家加大了家畜、家禽基因庫建設的力度。
為使我國豐富的畜禽品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近20年來,運用現代育種技術和手段,選育了一大批專門化品系和新品種,涌現了一批育種、生產、加工企業于一體的畜禽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使許多畜禽地方品種的主要優良性狀得以保持,生產性能有了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