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伊始,禽流感在亞洲各國蔓延,迄今不知道有多少只雞被宰殺。而在西方國家,雞的命運也好不到哪里去,家禽制品被趕下了超級市場貨架,一時間,人們談雞色變,難道人們再熟悉不過的這種禽類真的會成為全世界的頭號敵人嗎?
七千年前,人類在他們的后院開始放養一種叫馬來西亞黃褐冢雉的原雞。數千年來,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雞已經成為地球上效率最高的“產肉機器”以及大眾消費文化的象征。可是現在,泰國軍隊放棄了其傳統的打擊尋求避難者和在緬甸邊境采取行動的一貫作為,開始向雞宣戰。難道真是雞在利用其基因報復人類對它們七千年來的“壓迫”嗎?
■都喜歡拿雞開刀
其實,在其他很多情況下人們都喜歡拿雞開刀,這是由雞的象征性以及有關雞的民間傳說決定的。在現實生活中,雞的一生大多是與其他同類一起被關在陰暗潮濕的“房間”里,等待人類的宰割,從雞腿到人工技術催化的雞胸,無一不成為人類的口中食。
雞在人類精神世界所扮演的角色也很尷尬,無論是海地的巫師,羅馬的國王,還是鄉下的夫婦,動不動就會將雞脖子砍下。即使是講授自學煲雞湯的書,上流社會周末午餐的禱告,這一切都需要雞做出某種程度的犧牲。
而偶爾在宗教儀式上,雞的作用就更加體現出來了。在小亞細亞受到弗里吉亞人廣泛崇拜的月亮神,如果沒有母雞和松果的話,他從來不會去任何地方。“洛杉磯雞孩”,一尊高22英尺,手拿鏟斗的雞頭男孩的玻璃纖維雕像,雖然它不是虔誠的宗教徒的偶像,但卻是現在城市中已不復存在的鼓槌形水槽的福神。
■聲名顯赫的雞
對于家禽來說,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它們始終是環境的受害者。有一只名為維奧萊特的“羅得島紅”雞曾在2000年被媒體廣泛報道過,當時它神秘死去,這件事打破了英國東南部的艾塞克斯郡芬慶菲爾德村的平靜。維奧萊特的主人為它上了100萬英鎊的保險,然而保險公司卻要求維奧萊特的主人證明兩件事,這樣他們才會賠付:一是證明維奧萊特是被拒絕讓它呆在村莊綠地的教區議員趕走的,二是證明它是被外來人暗殺的。
同樣,每年在科羅拉多州弗魯塔鎮所舉行的節日中都有被人們紀念的名為邁克的懷恩多特雞,它在1945年院子里的一次事故中為人所熟知。當時名叫勞埃德?奧爾森想要宰了邁克,吃它的肉。盡管邁克的頭被奧爾森砍了去,但它大部分腦干保存完好,沒有受到任何傷害。邁克并沒有斷氣,而是繼續抓來抓去,到處走。雖然它的嘴已經被砍掉,但它仍想啄地上的谷粒———當然沒有成功。在科羅拉多的狂歡節巡回演出中,奧爾森一直領著邁克,寸步不離,奧爾森用吸液管將營養液滴入邁克被切開的食道,盡力維持著邁克的生命,這樣一過就是18個月,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唐人街小雞莉莉的命運則更加離奇,但你肯定難以相信它在曼哈頓游樂場一服務就是40年。莉莉是個背后搞小動作的“賭徒”,從來沒有輸過,就如同《刺》中保羅?紐曼的經歷。很多人私下懷疑它的行為可能被幕后操縱。
莉莉在1998年被動物權利保護組織解救出來以前,它一直在莫特街8號的一系列電子游戲和彈球桌中擁有特殊的裝置。賭徒在槽內丟下半美元,莉莉就會在它籠子內的棋格子上相應地啄下記號。而幕后人員便做出回應,按下雞籠另一側相應格子的按鈕。今天,它的“老窩”已經被在雞蛋形狀的容器中做手腳的動物同類所“占領”。如果你態度友好地詢問,那里的經理將會給你看一套描述莉莉激流勇退,在馬薩諸塞州某地一個農場雪地里歡欣雀躍的照片。
令人感到抑郁的是,《動物知識和行為》雜志的編輯拉爾夫?米勒最后將莉莉的欺詐行為公布于眾。拉爾夫?米勒指出,當他向雞籠中偷看時,莉莉嘴擊出的信號并不總是與指示器板上亮起的信號相符。無論莉莉啄到哪里,計算機好像總會顯示與它動作相同的信號。拉爾夫?米勒報道說:“我從不懷疑人們也可教會小雞們成功玩連三子棋游戲,但有人發現編計算機程序比真正培訓小雞容易得多。”
■有關雞的笑話
在英語中,“雞”源自盎格魯撒克遜文字“cicen”,但直到公元43年羅馬人入侵英國時,才產生了許多與雞搖搖晃晃走路姿勢有關的各種生動描述。第一個有關雞的著名笑話是15世紀對一只非同尋常雞的溢美之詞:有人吹噓道:“我有只金蒂爾雞,它整天陪伴在我身旁/早早將我叫醒/讓我去做祈禱。”這句話流傳至今,經久不衰,還配有卡通圖片。卓別林在《淘金熱》(1925年)中變成了一只雞;理查德?布里爾斯在《美好生活》中掏出一支手槍,對雞開了槍;一群簡直與人一模一樣的木偶于1986年5月使《雞歌》成為最暢銷的歌曲。
■關于雞的描述
由于作者們都認為雞缺少特立獨行的個性,所以他們很少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雞作為其敘述的主角;除非某些雞是屬于極其可笑、令人啼笑皆非的那種,如那只名叫利金的雞,一顆松果掉到頭上,它就大喊:“不得了啦,天要掉下來啦!”利金竟然認為松果掉下是最具毀滅性的事件。
喬叟在他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對雞進行了最具英雄色彩的描寫。他以生動活潑的語言,逼真的手法,從各個視角將雞進行了惟妙惟肖的描述。這只雞也許可以歸類于愛慕虛榮、花花公子的那種類型,但它的確是文學史唯一偏愛引用圣甘耐(古代英格倫麥西亞王國的王子)語句的公雞。
然而從那以后,雞被迫只是扮演著微不足道的角色了。在《帶七個尖角閣的房子》(1851)這篇著作中,美國作家納撒尼爾?霍桑給了海普茲巴?彭切昂一只母雞,以這只母雞的外貌來暗示她一家人行為的古怪。納撒尼爾?霍桑寫道:“這只雞的自身形象就是這個古老家族生活的最清晰的寫照。”哈代在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絲》(1891)中多次以“威塞克斯雞”來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苔絲一切煩惱都始于她被召來照看德伯家的雞籠。而她與克萊爾的婚姻的注定結局也在儀式后以公雞打鳴的形式告知大家。
《沃德豪斯在雞中做愛》(1906)是以養禽場為背景唯一的一部浪漫喜劇;巴克的《母雞之舞》由于母雞的缺席而沒有圓滿成功;希穆斯?希內的《再見了,孩子》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一個名為凱文?哈夫派尼的小男孩的非人般的悲慘境遇,凱文?哈夫派尼降生后就被他的媽媽關在花園盡頭的雞舍里。(楊孝文 任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