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貴如銀,今年賤如草”。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剛經歷一輪“大跌”的豬肉價格,再次面臨甲型H1N1流感疫情不斷擴散的影響。進入今年4月份以來,我國一些地方豬價逼近“盈虧平衡點”,豬肉消費量有所下降,少數養殖戶甚至開始淘汰能繁母豬。
從“身嬌肉貴”到“價同白菜”,近兩年豬肉價格像坐過山車一樣,經歷了大漲大跌。雖然國內外疾控專家均已表示,人不會因為吃豬肉或豬肉制品而感染甲型H1N1流感,但公眾還是會產生心理恐慌,避免不了“談豬色變”。如今,養豬業正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和流感疫情的雙重打擊。筆者認為,穩定豬肉價格,不傷及豬農和消費者的利益,其意義不亞于嚴防甲型H1N1流感。
遙想2007年豬肉價格一路飆升的時候,“吃不起豬肉”甚至成為當時人們生活中的主要話題之一,而今豬肉價格大跌,卻并沒有受到人們格外的關注。似乎只有豬肉漲價是每個消費者的事,而跌價只是養豬戶的事。
實際上,養豬業的鏈條很長,曾以豬冠名的流感疫情對養豬業的影響,不只是當時直接的經濟損失。現在幾乎每家每戶都離不開豬肉,看看前兩年豬肉漲價時就知道了:肉價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影響其他物價,甚至能夠影響CPI指數的高低。肉價總玩“過山車”最終傷害的是全行業,傷害的是養豬戶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F在受流感疫情影響肉價大跌,養豬戶越來越少,也許會導致疫情結束后肉價還會大漲,前車之鑒早已擺在眼前,有關部門應該提高警惕。
我國養豬戶這兩年的忐忑不安,是旁人難以體會的。只是養豬咋就成了一場賭博?其實,別看我國生豬養殖量占了全球的一半,但是散戶居多,長期缺乏能夠影響生豬市場的“帶頭大哥”,使散戶們一直處于一種弱勢地位。越是如此,政府的市場調控能力就顯得越為重要。
在這場應對流感的戰役中,豬肉價格不應該被忽視。等吃不上豬肉了才想起養豬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政府不僅應積極防控流感疫情,也應發揮其調節市場的作用保護養豬戶和消費者的利益,這樣才不至于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