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安徽省亳州市以治理農村面源污染和遏制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為突破口,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糞便處理資源化、面源污染減量化、沼氣建設規模化、環保設施標準化、村容環境整潔化建設,著力破解農村環境監管邊緣化、投資單一化兩大難題。以規模化畜禽養殖、種養平衡循環為主要內容的環境綜合整治在全市展開。
據統計,目前亳州全市各類畜禽養殖場(戶)13852家,年COD排放量6200噸,為全市工業企業排放量的1.45倍。除了45個規模較大企業實施了治理外,其他均直接排入了農村坑塘、溝渠。目前,環保部門對小型養殖戶的污染治理正在統籌規劃中。
因地制宜治理畜禽養殖業污染
強化整改、年度考核、積極爭取技術資金支持
“污染問題不解決,養殖就會走進死胡同。”在此共識下,亳州市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規模化養殖企業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見》,市環保局與市農委聯手行動,全面摸排查清底數,對存在問題的規模化養殖企業,明確提出整改時限,并針對不同的養殖企業因地制宜采取沼氣利用、生化法治理、綜合利用、生態床養殖等不同方式的治理改造。截至2010年底,全市排查出的54家規模養殖場全部完成了補辦環評審批手續等工作。其中45家企業已經通過了環保設施的竣工驗收。
針對養殖企業大多存在技術難題、資金短缺等問題,亳州市環保部門積極提供技術信息,爭取國家和省級項目資金支持。“十一五”期間,全市共爭取省級以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及規模化養殖污染治理資金1191萬元,補助項目44個。現在,亳州市當地多數規模養殖場已經先后投資建設了沼氣工程并投入使用。
生態養殖與種植立體循環
廢水廢物集中處理、變廢為寶
治理畜禽污染,是養殖業發展和農村環境保護必須跨越的一道坎,養殖業主只有盡早治污,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得先機。而今,亳州市許多養殖場依靠科技創新,變成了空氣清新、花草蔥翠的花園式企業。這得益于黃牛和生豬發酵床養殖技術、秸稈發酵養豬技術、沼氣工程在亳州全市140多個規模養殖場的全面普及。
在蒙城縣城往合肥方向15公里處的S203省道北側,有6幢天藍色的現代化廠房,每幢廠房頂端有幾個藍白相間的帽狀物體在旋轉,那是豬舍的換氣裝置。廠區內,以小區形式劃分為辦公區、生活區、養殖區、種植區及污水治理區,這里是亳州最大的生態養殖與種植立體循環種豬基地——蒙城縣京徽蒙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京徽蒙公司的老板慕兆是當地人,而他的合伙人羅先生是北京人,曾做過物流、建材等生意。當記者問羅先生為什么選擇到這里轉行做養殖時,他說,他看中了這里生態養殖與種植有機蔬菜循環模式推廣的前景。公司占地面積360畝,一期投資2600萬元,運作兩年多以來發展勢頭良好。
“養豬場的豬糞尿液、沖圈污水全部通過地槽收集,集中處理,能夠達到零排放,并且全部變廢為寶,極大解決了規模化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問題。”在污水治理區,工作人員指著豬糞、豬尿收集處理系統告訴記者,基地存欄生豬約6000頭,沼氣工程日處理豬糞13.2噸、污水約120噸。
沼氣工程采用河南省未來再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設計的紅泥塑料污水處理沼氣工藝,干濕物攪拌、壓縮、分離再常溫發酵,年產沼氣超過16萬m3,一年可節省相關能源費用20多萬元。由于每天產生的沼氣量比較大,除滿足基地豬舍保溫、職工生活外,富裕的大量沼氣儲存在8個黃皮沼氣棚內。今年,公司將通過管道把這些沼氣輸送給附近農戶使用,農戶只需支付最基本的線表費用。
在沼液與沼渣分離系統出口,記者發現了一條淌著黑色沼液的小溝正延伸向300米外新建的蔬菜大棚,給大棚蔬菜施肥。原來,企業投資1000萬元建造溫室棚區、春秋棚區及瓜果露天種植區,投產后每年可生產蔬菜及瓜果近萬噸。
蒙城縣環保局副局長趙瑞告訴記者,時下許多企業都搶著爭取環保項目,可京徽蒙公司運營了3年沒要國家一分環保資金,企業踏實做事的作風打動了他們。目前,蒙城縣環保局正在為企業爭取沼液溝水泥池項目,以防止沼液滲透污染地下水。項目完成后,養殖場將成為以種植業為基礎,養殖業為主體,沼氣為紐帶,沼液沼渣為有機肥,促進能流物流良性循環的“豬—沼—果菜”模式的生態養殖場。
羅先生對公司的發展模式也很有信心,他說:“這里的土地、人力、物流等投資成本低廉,政府細節服務也很到位。北京農業推廣總站多名專家已來過這里考察,答應提供技術支撐,前期準備種些瓜果類蔬菜,銷往京滬以及長三角的發達城市。”
微生態發酵床養殖模式受歡迎
無異味、省飼料、節水,提高養殖效益,節約用水90%
走進渦陽縣西陽鎮養豬專業戶葛文平的豬舍,潮濕空氣中夾雜著淡淡的米糠味道。過道兩側,由鐵管圍成的豬圈里,一頭頭活蹦亂跳的小豬正在由鋸末、米糠等材料鋪成的“微生態發酵床床墊”上拱來拱去。葛文平正是通過采用環保方式養豬,逐步走上了富裕路。
微生態發酵床養殖技術以粉碎的秸稈、鋸末、稻殼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入特定有益微生物,利用微生物能量循環、發酵產生的有機復合墊料,自動滿足豬舍內生豬對保溫、通風以及微量元素的生理需求。同時,生豬排泄物被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和轉化,作為微生物載體轉化為高蛋白的菌絲再被豬食用,有利于生豬消化和提高免疫力,且能節省飼料20%~30%。
葛文平說,微生態發酵床不會產生氨氣等氣味,不需要每天清掃豬糞、沖洗豬舍,只要隔兩三天去翻一翻,節省了時間和勞動力。發酵床墊料使用了一定年限后,其中會含有相當活性的土壤微生物,可以作為種植蔬菜、紫花苜蓿、苦麥菜、小麥、玉米大豆等蔬菜的高營養有機復合肥料。墊料作肥料使用能夠改善土壤結構,解決長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結問題。
葛文平介紹說,這種發酵床雖然占地要求比較大,每頭豬1.2平方米,但一次性投入,可以使用3年以上,整個發酵床的溫度常年保持在30℃~38℃之間。在葛文平辦公室的監控屏幕上,記者看到一群群小豬仔一邊拱著熱氣騰騰的發酵床,一邊嬉戲追逐著。2008年初,葛文平投資560萬元創立了“渦陽縣麗燕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起了一個5600平方米的飼養圈舍,并向村民逐步推廣微生態發酵床養豬法。在他的帶動下,如今的專業合作社已經發展會員近30戶,年出欄商品豬4000余頭。
偌大的豬舍前幾乎聞不到一絲異味,葛文平說,“微生態發酵床養殖技術的優點還遠不止這些,它還大幅提高了養豬效益,一般可以節約飼料12%左右、節約用水90%、節約人力近一半。值得一提的是,豬每天睡在干燥的‘生態床’上,健康狀況大為改善,幾乎不用抗生素藥物,從而提高了豬肉的品質,達到無公害的目的。”
規模畜禽養殖業一度成為嚴重威脅農村環境安全、影響群眾健康的污染源,如今推行的“豬—沼—菜”、“牛—酵—菌”、“雞—沼—魚”、“豬—沼—電—菜”等畜牧循環生態種養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傳統飼養的廢棄物污染問題,基本解決其對空氣、溝渠、地下水的污染,實現了農民增收、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