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嗎?豬排變成30元一斤了,真是吃不起了。”一位同在北京的同學在電話里這樣和我訴苦。
“是嗎?我怎么不知道?”我疑惑地問道。
“你?很久沒去過超市買菜了吧?”他的口吻中帶著幾分調笑的語氣。
“原來豬肉價格已經漲得這么高了!”我發出了幾分驚嘆。
盡管不常去買菜,但是對豬肉價格,筆者還是一直很敏感的。從2006年到現在,雖然豬肉價格偶爾也有因為“豬流感”、“健美豬”等事件,而出現下跌的時候。但是在更多的時間里,聽到的卻是,豬肉價格在不斷地創出新高。
養豬曾是眾所周知的微利行業,但情況從2006年開始發生了轉變。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3月29日,肥白條豬肉批發價格還在7.8元/公斤,到2007年3月29日批發價上升為10.04元,而到了2008年3月29日則飆升至20.20元/公斤。雖然經歷了2009年的豬流感,但2010年1月15日,該市場的白條豬肉價格仍為14.80元/斤,仍然接近2006年3月價格的兩倍。進入2011年之后,豬肉價格更是飛速上漲。2011年8月23日,該市場的肥白條豬肉批發價最高達到創紀錄的24.5元/公斤。
其實,豬肉價格的上漲并不是北京市的獨家新聞。全國各地都有類似的情況,同樣是在2011年8月23日,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我們可以了解到,白條豬肉的批發價,在南京蘇眾彩物流市場是24.3元/公斤,在蘇州南環橋市場是23.6元/公斤,在武漢皇經堂市場是25.5元/公斤,在長沙馬王堆市場是26.6元/公斤,在上海曹安市場是25.5元/公斤,在新疆新克拉瑪依市場是26.5元/公斤。豬肉價格的瘋狂上漲已經成為波及全國的普遍現象。
羊肉、牛肉與豬肉都屬于肉食,有密切的聯動關系。豬肉價格漲高了,很多人會自然而然地選擇暫時還沒有漲起來的羊肉和牛肉,作為豬肉的肉食替代品。這樣,羊肉和牛肉的價格就會在短時間內出現需求的急速上升。于是,最后的結果就是:在豬肉價格的帶動下,羊肉和牛肉的價格也會隨之漲高。
“豬肉、牛肉、羊肉”在烹飪前會呈現岀紅色,故此被稱為紅肉。“雞肉、鴨肉、魚肉”在烹飪前會呈現岀白色,故此被稱為白肉。現在,紅肉的價格漲了,水漲船高,白肉的價格當然也要漲。“紅肉”價格的走高帶動了“白肉”價格隨之走高,同時也引發了白肉銷量的迅速上漲。例如,北京市場的雞肉銷量已在豬肉價格連漲的5個月中翻番,占據北京冰鮮雞肉生產半壁江山的首農集團下屬企業華都集團,2011年8月的肉雞日屠宰量已達到了30萬只的歷史高位,河北灤平通往北京的雞肉“綠色通道”也已開通,日調撥頻次也增加了1倍,從平時的100噸達到目前的200噸。雞肉的價格也同時出現了大幅度上漲,自7月25日開始,北京新發地市場白條雞價格由5-5.5元/斤開始,漲至5.9-6元/斤,平均上漲了13%。此后,價格一直在這個高位上運行,并繼續上揚。至8月23日,該市場的白條雞價格則達到了7.5元/斤的水平。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雞肉價格上漲了接近50%。漲幅可謂驚人。為什么雞肉價格漲幅這么大,反而眾人還熱衷于購買呢?道理很簡單,與豬肉24.5元/公斤的價格相比,雞肉的價格低了近40%,相對變得比較“便宜”。
白肉和紅肉的上漲,使得肉價整體漲勢驚人。同為人們日常食物的蔬菜、水果和糧食的價格受此影響也隨之上漲。于是,中國市場上有了因蒜價瘋漲而出現的“蒜你狠”,有了因大豆、生姜、棉花、食用油、白糖、中藥價格瘋漲而出現的“豆你玩”、“姜你軍”、“棉花掌”、“油你漲”“糖高宗”、“藥你苦”等諸多商品瘋漲的食品類物價大幅度上漲的現象。
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人們的生活成本提高了,那么就會要求更高的工資和更多的報酬,否則無法養活自己去購買那些不斷上漲的食品。這樣,產業工人的工資就提高了,于是各種工業制品的價格也隨著食品的價格而不斷上漲。比如,因煤炭價格的大幅度上漲而出現的“煤超瘋”就是工業品上漲的例子。
就這樣,豬肉價格→紅肉價格→肉類價格→食品價格→工業品價格,市場上由豬肉開始,掀起了一輪又一輪漲價狂潮。
一切跡象似乎都表明:豬肉是本輪價格上漲,進而引發嚴重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當我們回頭翻看歷史的時候,似乎多次價格上漲的排頭兵和急先鋒也都是豬肉。于是,有人得出結論:全國性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是豬肉,而為此觀點搖旗吶喊的人中不乏一些大腕級的經濟學家。他們認為:只要把豬肉價格打下去,就會讓通貨膨脹減輕甚至消失。當前治理通脹的重要舉措應該是平抑肉價。其實,這是一種毫無經濟學常識的愚蠢看法。
其實,豬肉價格的上漲只不過是全國性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大范圍爆發的一個縮影而已。假如整個社會上的錢增多了一倍,而市場中商品的數量并沒有顯著增多,那么相應的每一元錢的實際購買力也就下降了一倍。于是,每一種商品的價格也該增加一倍。通貨膨脹本身,就是一種因貨幣超發而引發的貨幣現象。貨幣超發是通貨膨脹的原因,而豬肉價格上漲則是通貨膨脹的結果。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通脹推高了物價,而物價又推高了肉價,而不是剛好相反。
為什么從表面上看,豬肉價格似乎推高了物價,同時眾人對豬肉價格又是如此關注呢?主要原因還是在于,豬肉是中國人最常食用的肉類,幾乎成了肉食的代名詞。比如,我們常說去菜市場買點肉回來,一般指的都是豬肉,而不是其它的牛肉、羊肉,甚或是雞肉、鴨肉。人們總是對身邊最熟悉的東西最關心,作為肉食代名詞的豬肉因此受到了人們的特別關注。此外,由于在肉食中需求量特別巨大,同時隨著近年來規模化、專業化豬肉養殖的大規模開展,集約化程度較高的生豬養殖供應體系,最容易在大多數日常食品中,敏銳地感受到市場生產成本的變化也隨之迅速的變化。就這樣,“豬肉是人們最熟悉的肉食,和豬肉價格對生產成本的變化非常迅速”,這兩個原因使得人們產生了一種豬肉價格推高商品物價,進而引發通貨膨脹的錯覺。
那些,通過各種方式、甚至行政命令的手段,控制豬肉價格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其實,如果豬肉價格真的被以非市場化的方式嚴格控制了,那我們才要真的慌張呢?因為這可能意味著豬肉價格未來會出現更嚴重的上漲,其上漲的幅度可能會比僅受通貨膨脹影響而產生的上漲幅度更大,更驚人。為什么這么說?理由很簡單。豬肉生產商也是需要掙錢的,賠錢的買賣別人不會干。由于通貨膨脹客觀存在,養豬的成本也會不斷提高。但此時如果豬肉價格受到壓制,那么生豬養殖戶可能因為不掙錢、甚至賠錢而轉做其它的生意。這樣一來,豬肉的供應量將會大幅度減少。那么,就會出現豬肉供應量遠遠小于市場需求的情況。此種情況一旦出現,因為受到強制手段而得到短時間抑制的豬肉價格,會最終控制不住,從而以更猛烈更迅速的方式漲上去,而其價格的上漲幅度可能會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
所以,豬肉價格不是通貨膨脹的推手。相反,通貨膨脹才是豬肉價格瘋漲的原因。控制豬肉價格無法治理通貨膨脹。抑制豬肉價格更會使其上漲更加迅猛。提高豬肉產量、控制貨幣供應數量才是平抑豬肉價格、延緩通脹速度的根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