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荷蘭合作銀行報告顯示:更高的牛奶交易價格,不一定給牛奶生產商帶來更高的利潤。牛奶的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傳統的低成本牛奶生產區,生產投入也逐步擴大,如新西蘭和澳大利亞。
荷蘭合作銀行分析師海莉莫伊尼漢解釋道:近幾年,牛奶生產成本上漲問題在主要出口地區比較明顯,自2006年開始,由于飼料價格的上漲、土地和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加大,以及勞動力成本增加,使生產成本最低和最高國家之間差距縮小。國與國之間的生產成本不同, 農業體系和商業結構,乳制品行業的土地價格都不同,比如自2002年開始,愛爾蘭的土地價格上漲了2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增長了2倍,在同一時期巴西增長了6倍。
牛奶和土地價格的上漲鼓勵牛奶生產者使其現有資產最大化,導致奶農們擴大飼料的購買,使牛奶生產成本不斷波動。對所有的奶農來說,自2006-07年,生產成本均上漲,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乳品出口市場,牛奶生產者需要調整他們的業務和生產鏈來承受持續波動的生產成本價格。在高奶價的背景下,低生產成本地區的奶農已將生產效率的提高大幅度地地轉化成土地和其他資本。他們必須在供應鏈效率、市場準入、市場營銷以及切實可行的法規方面處于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