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鵪鶉產蛋高峰期。在太和縣胡總鄉徐莊村的萬畝雪花黃梨種植基地,黃梨還沒有采摘完,林下養殖的鵪鶉又為當地種植戶徐子才帶來了不少經濟收入。 2012年以來,徐子才先后投入100多萬元種植黃梨,又引進1萬多只鵪鶉苗,發展種養結合的立體農業,開辟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種養結合促增收
由于鵪鶉不適合散養,徐子才就在自家黃梨基地里搭建了一千多平方米的塑料大棚,安裝了階梯式金屬籠舍,以提高鵪鶉的成活率和產蛋率。 “現在是產蛋高峰期,5萬多只鵪鶉一天能下700多斤蛋,按市場價六塊五一斤對外批發,一天就能賣四五千塊錢。 ”徐子才告訴筆者,他每天都要把鵪鶉蛋裝箱,再發到太和縣各大農貿市場銷售,一直供不應求。
據了解,除去飼料成本,徐子才每天收入3000多元。當然,這還不是他主要的收入來源。徐子才用這些鵪鶉排泄的糞便作為黃梨樹的有機肥,減少了肥料投入成本,結出的黃梨還能達到有機食品標準。 “有些農戶為黃梨樹施化肥,結出來的果子水分大、口感差;因為我施的是有機肥,結出的黃梨口感好、甜度高,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徐子才告訴筆者。
轉行種樹謀發展
今年48歲的徐子才是徐莊村村民,是村里有名的生意經。從2000年開始,他就通過入股方式,在相鄰的肖口鎮循環經濟園干起了鉛冶煉加工生意。
“鉛冶煉屬重金屬行業,受上下游市場影響大,價格忽高忽低,稍不留心就要虧本。”徐子才告訴筆者,由于生產規模比較小,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為降低經營風險,他產生了轉行的想法。一個偶然的機會,徐子才發現一位合肥朋友種植雪花黃梨經濟效益不錯,而且市場前景比較樂觀。于是,他就在這個朋友家住了下來,潛心學習雪花黃梨種植技術。 2012年,徐子才回到家鄉,成立了太和縣秀娟種植專業合作社,并投資100余萬元,流轉500多畝土地種植雪花黃梨。
據了解,要提高雪花黃梨的產量品質,需要在地里施有機肥,而且在種類繁多的有機肥當中,鵪鶉糞的品質最好。然而,在皖北地區專業搞鵪鶉養殖的農戶并不多,收集足夠的鵪鶉糞成了徐子才那段時間的一件大事。
蛋肥兩用成示范
通過網上查詢,徐子才發現,合肥、六安、利辛等地都有規模較大的鵪鶉養殖企業,當地農戶靠賣鵪鶉蛋掙了不少錢。說干就干,徐子才從利辛縣一養殖場引進1萬多只鵪鶉苗,經過兩年多精心飼養,鵪鶉存欄量已經達5萬多只,日產優質鵪鶉蛋700多斤,而且每月都能收集鵪鶉干糞3000多斤。在養殖鵪鶉的同時,徐子才的黃梨種植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還組建了太和縣秀娟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徐子才的黃梨種植規模已發展到1000多畝。
“我們基地施的都是鵪鶉糞,不僅掛果早,產量也比較高。兩年的樹產量就能達到3000多斤,加上養鵪鶉的收入,一畝地收入2萬元還是有把握的。 ”徐子才告訴筆者,目前,合作社社員已經發展農戶117戶,社員達370多人,雪花黃莉種植面積超過1.3萬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