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特種畜禽 » 正文

豬肉雞蛋價格猛漲 CPI漲幅創年內新高

  作者: 來源: 日期:2015-08-11  

  國家統計局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1.6%,漲幅創下今年以來新高。業內專家分析認為,豬肉價格的快速上漲已成為影響CPI的重要因素,并且后期仍有上漲趨勢,但總體來看,全年物價保持低位運行壓力不大。

  看數據 CPI同比漲幅擴大

  雖然CPI同比漲幅已連續11個月低于2%,處于低位運行狀態,但近兩個月來漲幅不斷擴大。

  對于7月份CPI同比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的主要原因,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分析認為,7月份豬肉價格同比上漲16.7%,比上月擴大9.7個百分點,對CPI總指數的影響從上個月的0.20個百分點擴大到0.48個百分點。此外,掛號診療費、鮮菜、家庭服務、煙草和學前教育等價格同比漲幅較高,漲幅分別為12.2%、10.5%、7.7%、6.8%和5.6%。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7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7%,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91個百分點。其中,鮮菜價格上漲10.5%,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上漲7.6%,糧食價格上漲1.9%,鮮果價格下降8.4%。

  同時,7月份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環比上漲0.1%。“暑期外出旅游人次增加,飛機票和旅游價格環比分別上漲11.5%和4.3%,合計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10個百分點。”余秋梅說。

  找原因 豬肉雞蛋漲得兇

  綜觀7月份各類食品價格的上漲,豬肉與雞蛋表現最為“搶眼”。其中豬肉價格上漲繼續保持較快速度,而雞蛋價格自7月初以來止跌回升,并且漲幅不斷加快。

  據商務部監測數據,全國豬肉平均批發價格自3月中旬以來不斷上漲,已由3月20日的低點18.17元/公斤,上漲至7月31日的22.92元/公斤,上漲幅度達到26%,僅7月份就上漲10%。

  農業部生豬市場預警專家組近日的分析認為,這輪豬價上漲,是前期市場價格長期低迷、養殖戶嚴重虧損后的產能大幅度調整引起的。據農業部監測,全國4000個生豬養殖村6月份生豬存欄同比下降10.3%,其中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14.8%。同時,生豬養殖的環保問題日益得到重視,南方和沿海發達地區對禁養區內養殖場進行拆遷,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生豬產能調減力度。

  雞蛋價格雖然相比去年同期仍有較大跌幅,但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數據,全國雞蛋價格7月18日以來持續上漲,截至8月5日漲幅為6.1%。同期,全國超過九成省區市的雞蛋價格上漲,近四分之一省區市的雞蛋價格漲幅超過10%,其中山西和河南的價格漲幅最大,分別為19.2%和18.8%。

  對于蛋價回升的原因,山東省畜牧獸醫信息中心專家分析認為,前期集中淘汰以及蛋雞“歇伏”引起的雞蛋供應量走低繼續影響市場,同時近期受生豬價格上漲以及天氣炎熱影響,雞蛋消費有所提升。后市雞蛋供應仍會偏緊,而需求會有小幅提升,因而預計后市雞蛋價格仍有上行空間。

  測未來 下半年物價或緩慢上行

  業內專家認為,下半年豬肉價格有持續上漲趨勢,但總體來看,豬肉價格漲幅有限,下半年物價總體將保持緩慢上行的態勢。同時,以豬肉為代表的消費品類價格上漲和工業品價格繼續下降的結構性分化現象將更為明顯。

  農業部生豬市場預警專家組分析,從供求形勢看,未來幾個月生豬產能仍然維持低位調整,而下半年是畜產品消費旺季,預計后期生豬供求大體處于緊平衡狀態,豬價仍將處于周期性上漲通道,中秋、國慶期間受季節性需求拉動,階段性漲幅可能會稍大一些。但總體來看,不會出現類似2011年的暴漲行情。

  中投顧問金融行業研究員邊曉瑜認為,雖然豬肉價格上漲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升物價水平,并且緩解豬肉市場供需不平衡需要一定時間,但整體來看下半年物價總體上漲幅度并不會很大。

  “單一品種上漲并不能引起物價失衡,不需過分擔憂豬肉價格上漲帶動整體物價上漲。”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說。

  業內專家表示,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預計下半年蔬菜、鮮果等隨季節性波動較大的食品價格上漲的概率較大。同時,下半年居住類價格將企穩,服務價格、文體用品及服務價格將保持穩定上漲。“綜合判斷,預計下半年CPI將緩慢上行,不排除部分月份同比漲幅高于2%,但全年平均物價上漲會低于去年。”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說。

  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認為,目前我國物價有結構性分化現象,一方面是豬肉價格、服務價格上漲推動消費物價上漲,消費物價CPI底部回升;另一方面產能過剩持續,7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5.4%,跌幅繼續擴大。 據新華社

  同步播報/

  預期美聯儲下半年加息 近期大宗商品普跌

  工業價格持續低迷是當前經濟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截至7月,我國PPI同比41個月下降,7月跌幅比上月擴大0.6 個百分點至-5.4%,是2010年以來最大同比降幅,環比也連續19個月負增長。

  大宗商品價格再次掉頭向下是PPI降幅擴大的重要原因。7月本是石油消費旺季,但今年7月國際油價市場背離了傳統經驗,“旺季不旺”,其中紐約原油期貨價格創年內最大單月跌幅。除了油價以外,由于市場對美聯儲下半年加息預期強烈,近期黃金等大宗商品市場出現普跌。

  具體分行業看,7月份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石油加工、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煤炭開采和洗選的出廠價格同比分別下降34.6%、21.0%、18.3%和15.1%,合計影響本月PPI同比下降約3.3個百分點,占總降幅的61%左右。

  從未來走勢看,大宗商品尤其礦產品價格回落仍需較長時間。世界銀行報告預計,受供給過多以及需求疲軟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降的趨勢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繼續,到明年價格才可能微弱恢復。

  綜合考慮當前工業經濟運行平穩、市場需求偏弱、制造業投資維持中低速以及大宗商品價格震蕩向工業領域傳導的時滯性,專家認為,PPI明顯回升尚需時日,需要防范其繼續小幅惡化。

  國家統計局局長王保安認為,當前物價形勢為深化價格改革、放開價格審批管制提供有利“時間窗口”,要圍繞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縮減政府定價種類和項目,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擴大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健全節能環保價格形成機制等。 據新華社

  張其佐:7月CPI同比上漲1.6%物價下行壓力減輕

  7月CPI同比上漲1.6%,環比上漲0.3%,創年內新高,說明物價下行壓力減輕。7月公布的CPI仍連續11個月處于“1”時代,PPI則破位下行至負5.4%,比6月多下降0.6個百分點,創自2009年10月以來新低,連續42個月負增長,顯示工業通縮繼續呈加劇之勢。預計全年物價在1.5%左右俳徊。無論從CP1和PPI來看,CPI1.4%或1.6%都說明物價仍較低,美國歐洲都把CPI2%作為目標,說明通貨緊縮苗頭仍然嚴峻。導致物價較低、尤其是PPI跌幅加劇的原因:一是內外需不足;二是國際大宗商品及原油價格再次下跌帶來的輸入性通縮。

  當前我國經濟企穩向好,全年可望保持經濟仍處在合理區間。同時也不能忽視通縮苗頭和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隱患,要高度增強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高度重視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

  從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數據也應證了通貨緊縮苗頭和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顯示“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和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7月公布的制造業PMI為50.0%,比6月回落0.2個百分點,剛處于臨界點,逼近枯榮線,PMI連續5個月雖處于枯榮線上方,但微高于或等于臨界點,擴張幅度不強。物價和制造業PMI指數偏低,說明“投資消費出口”需求仍明顯不足。 7月進出口數據意外下降:7月份出口下降8.9%(6月出口增長2.1%)、7月進口降8.6%(6月進口下降6.7%)。同時,7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4.1%,較6月回落0.7個百分點,已連續5個月下滑,表明今年第三季度出口壓力仍然較大。由此看來,要實現全年增長6%的出口目標相差甚遠。雖然7月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數據仍未公布,但從上半年投資、消費數據來看其環比雖有所回升,但回升幅度較小,同比則是下降的。

  由此,從傳統需求側來觀察看出,1-7月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需求仍然不足,尤其前期投資和當前出口回落過大,是導致通貨緊縮和經濟下行壓力或有可能增大的主因。如果今年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和出口仍維持上半年的增速水平,則基建投資至少應保持22-25%的增長,才能實現固定資產投資目標。

  當前頂住經濟下行壓力還得靠有效投資,投資是穩增長的關鍵。尤其要看到目前進一步加大投資存在較大困難,當前政府主導的投資的能力仍然偏弱,民間投資增長還在放緩,PPP項目簽約率一直較低。因此,在應對投資乏力,必需突破傳統思維定勢,采取千方百計務實有效的措施,繼續創新投資方式,果斷擴大政府投資能力,特別是要加大和落實有利于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等具有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基建短板投資,注意不斷提高投資回報率,通過基建來對對沖投資和出口下降過大的缺口。

  總之,要主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以提質增速為中心,以鞏固實體經濟為和企業為基礎,繼續保持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綜合平衡,財政貨幣政策要更加有所作為,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把潛在增長率變成“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