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行情好,上半年已經賣了3萬多元,我把之前的貸款都還清了。”近日,珙縣孝兒鎮黃柏村,在豬場忙完,村民胡大軍回家算起了上半年的收入賬。
胡大軍原本在一家磚場上班。之后,年邁母親生了一場大病,一家人的開支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幾年前,他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轉變源自2016年,珙縣引進龍頭企業廣東溫氏集團大力發展生豬養殖產業。為了打破困境,黃柏村村委會決定乘此“東風”,通過“支部+專合社+貧困戶”模式,建起了村里第一個生豬養殖場——“溫氏合作家庭農場”。
“一開始大家心里也都沒底。”黃柏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祥泉回憶。首批2000頭生豬的順利出欄,讓村干部和入股村民松了一口氣,也讓大家堅信,對于缺少自然資源的黃柏村,這是條可行的脫貧致富路。
為了徹底打掉村民的顧慮,當地還試點“獎勵式”幫扶:根據貧困戶自身實際規劃產業和就業發展計劃,結合產業就業家庭增收情況,按梯次發放獎勵金進行激勵式幫扶。
看到有了致富門路,胡大軍通過產業扶持基金貸了2萬元的“啟動資金”,回家養起了豬。賣出第一批生豬后,他發現,掙得比打工時還要多。因為豬養得好,胡大軍還連續兩年領到了村里發的獎勵金,“每年1000元。”
不光胡大軍,現在在黃柏村這個人口不足2000人的小山村里,像胡大軍這樣的散養戶已有300多戶;已建成投產的生豬養殖場有3個,正在建設中的養殖場有3個;生豬每年出欄量超過1.5萬頭。其中,溫氏合作家庭農場已是總投資180余萬元,擁有兩條自動化生產線的現代化養殖場。
黃柏村第一書記李春洪說,村民每年能領到不少分紅,村里也有資金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原來的產業空殼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產業村,貧困村的帽子也摘掉了。”依靠養豬,胡大軍不僅脫了貧,還建起了二層洋房,“下半年還打算擴建豬圈,擴大規模。”
據介紹,通過建立標準化養殖場,聚攏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多個主體,構建多元化利益共享機制,珙縣生豬養殖產業發展跑出了“加速度”,已帶動11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帶動貧困戶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珙縣畜牧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鄒曉彬介紹,下一步,珙縣還將搶抓政策、市場機遇“窗口期”,力爭到2021年底實現年繁育仔豬100萬頭、年育肥出欄生豬100萬頭的“雙百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