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10月25日,農歷的九月初九,隨著重陽節氣的來到,北方多地迎來了明顯降溫。不過和室外寒風凜冽的天氣相比,當前的豬價更讓不少養豬戶感到了寒意。原本以為在中旬豬價反彈過后,能夠迎來一波好行情。沒想到這兩天豬價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一天一個價,天天都在跌。
連續三天的豬價大跌,外三元平均價格價格已經跌到了14元附近。局部地區豬價日跌1元以上,特別是豬源較為充裕的黑龍江地區,今日豬價更是在幾個月后首次跌破了13元時代,降到了12.9元一斤。面對著豬價的狂跌不止,養豬戶心里也是哇涼哇涼的。明明隨著天氣的轉涼,豬肉進入了消費旺季。為何市場豬價不漲反降,迎來大跌呢?難道市場真的不缺豬了嗎?
截止到今天,豬價不出意外的再次迎來了大范圍下跌。不過和前幾天的“小刀割肉”,每天一兩毛下跌的區別是,這兩天的豬價下跌的力度明顯在不斷加大,從盤面豬價下跌的情況來看,用塌方式下跌形容也不為過。放眼望去一片飄綠,沒有一個漲紅點出現。超過13個省市豬價跌至13元附近。
特別是豬價較低的黑龍江地區,豬價已經率先跌破了13元一斤,正式邁入了12元時代。看來全國豬價下個目標不是穩步在13元以內,而是要直接向12元豬價進發的節奏啊。養豬戶,你準備好了嗎?
豬價再迎“塌方式大跌”的背后是什么原因?
談及當前豬價大跌的原因,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是不是市場不缺豬了?不然的話在消費旺季來到的情況下,豬價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回落。這里要告訴你的是,當前市場不僅缺豬,而且生豬供給缺口依然不小。根據農村農業部發布數據顯示,截止到9月底,我國生豬存欄數量已經恢復到往年同期的8成左右,這也意味著市場生豬供給還有將近20%的缺口。那么既然市場缺豬,為何豬價還在跌個不停呢?
說白了,主要還是供需關系轉變,市場消費長期疲軟造成的。雖然隨著四季度的來到,南方腌臘季節消費旺季的增多,豬肉進入了傳統的消費旺季。但是奈何當前豬肉價格居高不下,消費者購買意愿不夠強烈,往年火熱腌臘,香腸加工并不是特別的火熱。
終端市場消費持續低迷,白條豬肉走貨不暢,貿易商接貨積極性不高,加上生豬產能的恢復,出欄生豬的增多,導致市場生豬供給階段性出現了飽和。屠企收豬沒有難度,為了降低運營成本,促進豬肉消費,趁機壓價收豬也就無可厚非了。
那么,既然豬價下跌不可避免,消費增長又非常有限,隨著生豬產能的陸續恢復,未來豬價會不會一跌不起,要跌回“白菜價”的風險存在呢?
目前來說,隨著生豬產能的恢復,加上進口豬肉的陸續到港,四季度豬價整體下跌的趨勢不會改變。但是要說豬價跌回白菜價估計有些夸張了。一方面,目前生豬供應偏緊,依舊豬價不具備持續大跌的基礎。根據農村農業部發布的的數據顯示,9月份能繁母豬同比增長28%,生豬存欄同比增長20.7%,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去年同期9月份的能繁母豬以及生豬存欄數量,正是處在一個歷史最較低水平,和那個時候的同比增長作比較基本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另外兩個方面看出生豬供給緊缺的存在。一個是二元母豬價格的堅挺,雖然當前仔豬,商品豬價格下跌較為明顯,但是作為能繁母豬的二元母豬,直到現在價格還是比較堅挺。另一個就是市場牛豬價格要遠遠高于標豬的價格。由此可見當前生豬供給偏緊對豬價依然形成了一定的支撐。
而最讓人不解的就是,生豬價格跌的震天響,但是市場豬肉零售價格卻久久變化并不大。很多地方豬肉零售價格還在24~25元/斤。而對比之下市場生豬均價已經跌至14元附近。不知道這是市場行情的延遲,還是屠企,以及豬肉經銷商的陰謀?
總得來說,在生豬供給總體偏緊的前提下,豬價繼續大幅下跌的概率不是太大,當然豬價跌成白菜價也就更不容易實現了。隨著元旦春節消費旺季的來到,不排除還有一定的觸底反彈出現。不過整體上豬價震蕩回落的局面不會改變的。短暫的震蕩反彈還將迎來下跌回落階段。對此你是怎么看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