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奶牛養殖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一、中國奶牛養殖行業現狀
奶牛養殖業是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經過不斷的改革、整頓與發展,我國奶牛養殖業穩步推進升級轉型,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奶牛養殖行業,我國奶牛養殖主要有草地放牧方式、家庭農牧混合方式、集約化規模養殖等三種方式。
我國牛奶的主產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內蒙古、黑龍江、山東、河南、寧夏、新疆等地,其中內蒙古牛奶產量約占我國牛奶總產量的18%;黑龍江與河北分別占據了15%與13%。
數據顯示,中國奶牛存欄量自2015年明顯減少,2019年達到最低點610萬頭:奶牛單產近年緩慢增長,部分抵消奶牛存欄量的減少。奶牛存欄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原奶價格較低導致低產小牧場逐漸退出;規模化、高產大牧場占比增長使奶牛單產被動拉升。2020年國內奶牛存欄略微回升,達到615萬頭。2020年存欄回補產能釋放至少在2022年之后,預計原奶緊缺情況將持續。根據奶牛的生命周期,假設最早于2020年1月開始的存欄回補,其產能釋放至少要在23個月之后,即2022年開始釋放產能;同時由于疫情影響,國外市場疲軟,進口奶牛年齡越來越小,將此輪奶價增長周期拉長。
就我國牛奶產量而言,我國牛奶產量在經歷了六年的起伏波動后,自2017年牛奶產量開始增長,尤其是2020年奶牛存欄量有所回升,牛奶產量高速增長,達到了近十年來的新高,達到了3440.14萬噸,增速創下了近十年的新高,符合行業預期,國內牛奶供應趨緊的局面或將有所改善。
7月20日,記者在舉行的2021中國奶業20強峰會獲悉:我國奶業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奶類產品供給年產能達到3500萬噸以上,今年上半年國內牛奶產量同比增長7.6%。
當前,我國奶業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奶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奶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2020年,全國奶類產量3530萬噸,同比增長7%,奶類產品產量和增長率均為“十三五”期間增長最快。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67%,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規模牧場全部實現機械化擠奶。生鮮乳抽檢合格率達到99.8%以上,乳制品和嬰幼兒配方奶粉抽檢合格率分別達到99.87%、99.89%,持續位居食品行業前列。
二、我國奶牛養殖業發展建議分析
1、大力發展優質飼草業,降低奶牛養殖飼料成本
飼草料的投入是奶牛養殖環節的重要成本構成。大力發展優質飼草業,推進奶牛養殖配套和飼草料種植高效銜接,就地就近實現飼草料的保障供應,是降低奶牛飼養成本的重要途徑之一。
2、加強奶牛良種繁育與供應,提高奶牛生產效率
奶牛良種化水平是影響奶牛單產的重要因素,加強奶牛良種繁育與供應,是提高奶牛生產效率的重要措施。筆者建議基于當前大數據的時代背景,建立全國層面的奶牛良種繁育大數據平臺,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大力引進和繁育良種奶牛,打造國家級核心育種場或育種群,提高良種繁育與供應能力及奶牛生產效率。如短期內可以按照奶牛養殖不同區域特征,構建三大奶業產區(西北、中原、東北)的奶牛良種繁育數據平臺,完善不同區域的奶牛良種繁育體系。
3、加大奶牛養殖糞污處理利用,突出綠色生態養殖
奶牛養殖規模化發展在滿足人們對奶產品基本數量需求的同時,所引發的資源環境問題不容忽視。加大奶牛養殖糞污處理利用,提高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已成為我國奶牛養殖發展的必然趨勢。
4、優化奶源布局,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
我國奶牛養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建議在鞏固發展東北和內蒙古產區、西北產區、華北和中原產區,推動上述主產省(區)率先實現奶業振興的同時,積極開辟南方產區,穩定大城市周邊產區,優化調整奶源布局。在養殖規模方面,各地區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支持奶農向家庭牧場、奶業合作社轉型升級,加強養殖者標準化養殖培訓,加大現代化生產機械和技術的應用,提高生產效率,完善奶牛保險等金融扶持政策,穩定奶牛養殖者的生產收益預期,提高奶牛養殖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