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通脹之下,養殖業面臨深刻危機!
前言
20幾年前只要擴大養殖規模必然增加收入,因為肉蛋奶的市場在不斷擴大;這些年市場飽和后,優秀的從業者根據蛋周期、豬周期等行業規律該擴則擴,該減則減。
從蛋周期推算明年應該是雞蛋大利之年,從豬周期推算明年豬價將逐漸走出低谷,那么是否意味著養殖戶可以擴張呢?任何行業規律都得服從社會大規律,如果養殖從業者還局限于眼前的漲漲跌跌,極有可能在大通脹時代淪為綠油油的韭菜。
我們這代人成長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時代,40多年來這片土地上誕生了無數財富神話,激勵著普通人前赴后繼的往前沖。但時勢造英雄,在良好的大環境下,個人努力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大環境變了,繼續往前沖未必是正確的選擇。
大通脹已經來臨
當前全球性大通脹已經來臨,通脹的第一波一般為糧食、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漲價;第二波肉蛋奶蔬菜等日用商品漲價;第三波則是最可怕的“滯脹”,大量工廠、養殖場等因成本上升而縮小產能,大規模裁減工人,甚至關門破產,從而引發社會的失業潮,同時各種商品極度匱乏,即“停滯性通貨膨脹”。
一旦通脹發展發展到滯脹,惡性漲價和商品短缺就如同天平上的兩頭,壓下一頭,另一頭馬上翹起。要抑制商品漲價,就必須減少貨幣流通量,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這必然加重企業的資金緊張,導致企業加速減產裁員,引發更大范圍的失業潮和更嚴重的商品短缺。而要增加商品供應,又必須給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實施更寬松的貨幣政策,也就是加速印鈔,這會直接刺激商品更大幅度漲價。
所以“滯脹”是地球上每個政府都高度恐懼的,因為不割肉幾乎無法徹底解決,要不就只能通過戰爭來消化了,這就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幾十年來中國發生了多次通脹,但都被高速發展的經濟掩蓋了,被廣袤的農村消化了,中國老百姓從未經歷可怕的滯脹。這次中國還會獨善其身嗎?這個問題蛋先生無法回答,但我認為至少這兩年養殖戶必須克制擴張的沖動,必須堅持“以退為進,少養精養”的原則。
大通脹之下養殖業的危機
有人說,去年玉米大漲農民獲利豐厚,事實是玉米的漲價都被化肥等上漲抵消了,農民處境依然艱難。
有人說今年菜農暴利,明年蔬菜一定大跌,實際情況是:天氣變化導致產量下降,而化肥、石油、電力等漲價導致生產、運輸、加工等各種成本上漲,別看蔬菜漲得歡,菜農的實際利潤有限。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大通脹之下萬物皆漲,不要只看到商品漲價,成本會漲得更快。
大通脹來臨萬物皆漲,但各種商品的漲價幅度是不同的,在農牧業中養殖業最吃虧。
按照經濟學理論,生產效率最終決定商品價格。一般農作物的生長速度遠快于牲畜家禽,所以肉蛋奶比蔬菜和糧食貴是中國老百姓的基本常識
但有個事實經常被大眾忽視,這些年全球養殖業的工業化屬性越來越強,養殖業廣泛采用科學的飼料配方和自動化養殖設備,自動喂料、自動撿蛋、自動出糞、智能溫控等等,導致家禽牲畜的生長速度越來越快,養殖業的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而蔬菜和糧食則依然受制于天氣等不可控因素。
比如蔬菜,品種繁多、質保期短,采摘、收割復雜等弊端,使得蔬菜生產很難像畜牧業那樣高度工業化,經濟健康時問題還不大,一旦遇到自然災害或大通脹,蔬菜的弊端就暴露無遺,從種植,收割、存儲、運輸等每個環節成本都在快速上漲。
所以這些年,在世界范圍內畜牧產品的漲價速度都跟不上農作物,但肉蛋奶來是以農作物為原料的!因此在大通脹時代,蔬菜比肉蛋貴有可能成為常態,而糧食與肉蛋的價差將不斷縮小,這會給養殖業造成巨大壓力!
明年或許6塊、7塊的蛋價不是夢,或許豬價會提前走出低谷,但養殖戶的日子比今年艱難,大量逆勢擴張的養殖戶被淘汰,大量成本較高的企業破產。
巴菲特吉言
巴菲特說過一句話“滯脹之后遍地黃金”。
蛋先生解釋下他老人家的意思:自人類進入工業時代,每一次危機后都會迎來一波高速發展,大通脹時代一定要守住口袋里銀子,千萬別瞎折騰,夠吃夠穿就行了,危機過后會有大量廉價優質的資產和項目等著你去收割。
本文僅代表蛋先生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教,謝謝!
一周熱點
- 2022-07-222022年6月四川省全省飼料生產情況
- 2022-07-222022年6月份全國飼料生產形勢
- 2022-07-222022年6月份山東飼料行業信息(總第12期)
- 2022-07-22北半球熱浪肆虐波及玉米生產
- 2022-07-21【中糧視點】生豬:豬價空間換時間
- 2022-07-21關于進口巴西花生檢驗檢疫要求的公告
- 2022-07-21【宏觀】新一輪豬周期有哪些“新變化”?——《見微知著》第八篇(高瑞東)
- 2022-07-21北半球熱浪肆虐 后市玉米價格怎么走?
- 2022-07-20玉米:從“炙手可熱”到“燙手山芋”
- 2022-07-20重慶市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受邀參加國家核心種豬場育種創新大會暨第三屆中國好種豬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