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漲了,啥時賣豬?會繼續漲嗎?有幾個判斷
自從政策端發出訊號穩定豬價以來,豬價確實放緩了上漲的步伐,并且呈現出漲幾天跌幾天漲跌互現的局面。
回想今年春節后,豬肉消費跌入低谷,在產能壓力下,豬價跌入“5元時代”,養殖戶大幅虧損,那段時間養殖戶叫苦連天。隨后隨著國家中央收儲的啟動,以及去年產能去化漸漸顯效,豬價從4月下旬開始回升。
到當前,全國豬價漲至11-12元/斤區間,相比“5元時代”的低點漲幅不可謂不大,養殖戶也從深度虧損轉為已有盈利。
但是隨著豬價的反彈回暖,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即豬價漲了,啥時賣豬合適呢?
養殖戶普遍有兩個顧慮:
一是由于前期虧損嚴重,雖然現在豬價上漲,已有盈利,但是顯然還無法挽回之前的損失,而豬價又正在上漲,因此都盼望后續能漲更高,壓欄情緒較濃;
二是自政策端調控信號釋放后,豬價漲勢開始緩和,又擔心后續豬價下跌,從而錯過出欄最佳時機。
這其中涉及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后續豬價會怎么走?還會漲嗎?
綜合各方面因素,有以下幾個判斷:
01階段性“缺口”有多大?
現在主流的看法是,本輪豬價上漲主要是階段性的“缺豬”導致的,去年以來受產能拖累豬價不斷下行,進而使得產能持續淘汰,到今年的六七月份,正好對應去年產能大幅淘汰區間,因此導致出欄下滑。
這從出欄生豬均重不斷下降也可以看出,一方面是養殖戶無心壓欄,一些小體重豬提前出欄,另一方面即使在小體重豬提前出欄,而下游消費持續低迷的時候,豬價仍止跌回漲,說明“缺口論”是成立的。
但是從總體產能來看,并沒有出現明顯下滑,處于合理區間的上限附近,因此意味著整體市場并不缺豬。
同時由于去年的產能淘汰,也促進了生豬行業洗牌,被淘汰的更多的是小戶及散戶,規模場紛紛提質增效,使得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這帶來的一個后果就是一旦豬價反彈回漲,市場想要增加產能時這個“缺口”就能快速被補上。
另一方面,隨著規模企業被約談后紛紛恢復出欄,豬市階段性供應偏緊的局面很快將得到緩解。
因此這也意味著,這個階段性“缺口”并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02消費動力有多強?
截至目前,今年豬肉的消費并不算太強,甚至隨著豬價快速大幅上漲,市場豬肉價格也水漲船高,而終端市場對于豬肉價格上漲普遍接受度不高,需求進一步受到抑制。
不過后續來看,下半年消費預期總體要好于上半年,畢竟下半年是傳統的肉類消費旺季,再疊加中秋、國慶等這樣重要的假期,有利于豬肉消費增長。
但是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消費再增長也不會像去年那般大漲了。
一方面是去年豬肉消費呈現了3輪漲勢,一是受肉價跌至個位數以后的低價效應引發的“搶購潮”,二是受國家商務部建議適當儲備生活必需品后掀起的“囤肉潮”,三是受傳統為年節準備的腌臘“備貨潮”。
但今年顯然缺乏這一重要契機。
一方面,豬肉價格從去年就已經大幅回落,即便是在年前豬肉價格大幅下跌的情況下也并未出現搶購潮,因此低價效應已失效;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很多家庭收入下滑,再加上燃油價格高企,家庭日常消費成本增加,也變相縮減了肉類消費空間。
缺乏強勁消費的支撐,豬價大漲的動力不足。
03市場的容忍空間有多高?
第三個因素要看市場對豬肉價格的容忍空間,即我們之前說過豬肉價格對CPI有重要影響,一旦豬肉價格上漲幅度過大,會影響CPI走勢,而今年的大方針是“保供穩價”,因此豬肉價格超過一定漲幅后會觸發調控措施。
而豬肉價格又會影響生豬價格,因此在此預期下,后續豬價上漲的空間并不會很大。
相比豬價的上漲,不少養殖戶反映更希望看到的是養殖成本的下降,因為豬價震蕩波動無人能料,而養殖成本下降是實實在在的實惠,但今年來看,玉米、豆粕都處于相對高位,雖然漲勢動力有所回落,但大跌的概率也不大。
因此何時出欄要注意把握兩個原則:
一個是生豬養殖開始進入微利時代,不要過于壓欄賭市,豬市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微利出欄,落袋為安。
另一個是在豬價上漲趨勢中出欄,我們曾說過一個理論,即沒人能預料何時是價格頂點,而一旦到達價格頂點時就該回落了,因此不要盲目去賭哪里是價格頂點,而是在上漲的趨勢中出欄,才是最穩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