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豬市場在穩步上漲,雖然說漲幅并不驚人,但那小碎步也是挪得挺勤快。
近日,南北豬價集體上漲,尤其南方多地豬價重心明顯上移,最高價格已經突破了16元/公斤以上。
并且接下來,二師兄仍將維持這種偏強走勢。
也就是說,這種漲勢一時半會兒可能停不下來。
為啥呢?
首先是市場看漲氛圍濃厚。
生豬市場從來沒有如此被期盼過,這種期盼不僅是對今年豬價的期望,同時也寄托著近兩年來豬價磨底的苦熬,所以一股腦地全押寶了今年的市場上。
而事實上,市場對于豬價不僅是盼漲,還有看漲的成分。
這兩者是不同的。
所謂盼漲,是一種期盼、期待,是美好的愿望。
但是看漲就是有一定的現實根據了。
那豬價看漲的依據是啥呢?
一個是產能去化。
根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為4042萬頭,環比下降了0.6%,同比下降了6.9%。
雖然說仍然要比最新的標準3900萬頭要高,但是由于去年下半年能繁母豬去化加快,理論上說,今年生豬出欄量是呈逐月減少的趨勢的,所以這是支撐市場看漲的一個重要依據。
而另一個則是需求雖依然不及預期,但大概率要好于去年。
我們老說需求不及預期,預期到底是什么?其對標的基礎是往年正常年份的平均需求,但是去年需求是一個相對低迷的狀態,所以今年的需求即使仍不能恢復到往年常態水平,但相比去年有所提升卻并非難事。
三是生豬市場存在“技術性提振”。
眾所周知,豬肉價格在CPI中占很重要的比重,去年CPI是0.2%,而今年的目標是3%。
而要實現CPI的溫和上漲,作為影響較大的豬肉價格很難不發力,尤其是豬肉價格已連續16個月負增長,成為拖累CPI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在“技術上”存在提振的需求。
其次,企業去化已開始。
我們之前曾提到過,生豬產能去化是激烈的,要經歷兩波重大博弈。
第一波主要是中小散戶的去化,而第二波則是大企業之間的競爭。
而近日,天邦食品宣布由于債務到期,無力償還,擬申請重整,這也成為繼正邦科技、傲農生物之后,第三家上市豬企的重整。
說明第二波競爭已經開始,且已經發生明顯變化了。
第三,二次育肥積極性不減。
也正是受上述事件影響,近期二次育肥的熱度仍在上升,并且預計除非市場出現明顯預期落空,否則這種熱度將一直持續。
所以,在這種高期待下,二師兄很大概率會出現“突破”。
但是突破并不意味著反轉,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突破是階段性的,而反轉是整體性的、且持續性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雖然有諸多潛在利好,但生豬市場的風險仍存:
第一個風險就是產能雖然在去化,但部分集團豬企已在逆勢增產。
就像我們之前說的,產能去化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是要增長上來可能卻是一眨眼的工夫。
所以產能很可能出現明降暗增,一旦供需差距再次拉大,平衡很容易被打翻。
第二個風險是需求邊際預期下滑。
盡管豬肉價格存在技術性提振,但是今年其他肉禽蛋產品價格都普遍走低,也就是說,豬肉的可替代性比較高,因此提振的空間可能有限,進而也會限制養殖端的空間。
第三是二次育肥的紅利后期能否兌現存疑。
別看當前豬價漲得積極,但二次育肥是把供應人為地進行后置,因此如果后續需求無法承接或者是承接不足,預期落空,也會導致豬價再次踩空。
所以,豬價有突破的潛力,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否能全面反轉仍持保留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