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糧食市場頻頻走跌,玉米和小麥雙雙陷入跌勢,但生豬市場卻是好消息頻傳。
首先,今年的豬市有點特別。
去年的豬市是旺季不旺,愁壞了很多人,而今年的豬市卻是淡季不淡,也是超出市場預料。
因為今年雖然普遍看好豬市的拐點,但主要看的是下半年,而上半年依舊是期望平平。
但自從春節以后,豬市進入到了傳統的淡季,但是這個所謂的淡季并沒有那么糟。
甚至從3月份開始,豬價就開始震蕩上行了。
截至3月末,全國生豬價格環比2月末的時候漲幅達到了10%。
這確實是市場沒想到的。
而就在市場喜悅之余,又傳來了好消息。
前不久,農業農村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專家朱增勇在接受采訪時,談及到今年的豬價走勢,并稱二季度豬價有望回升向好。
意思就是二季度豬價有望繼續呈上漲之勢。
這可把生豬市場高興壞了,頓時看漲之情更加濃郁。
二季度豬價回升向好,主要有兩個判斷依據:
一個是今年2月份,全國規模豬場的中大豬存欄環比下降了1.1%,而這也是連續第三個月環比下降了,這意味著接下來生豬的上市量會相應減少,生豬市場的供應壓力會有所減輕。
另一個是從新生仔豬數據來看,從去年9月份起一直到今年,新生仔豬數量也在持續減少,這也意味著今年接下來生豬供應壓力會進一步減輕。
因此,專家預計,二季度豬價有望向好回升。
而我們從市場的現實情況來看,似乎也符合這一預期:
首先是當前二次育肥及壓欄的積極性明顯抬升,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生豬供應有縮量趨勢。
其次,豬價表現出明顯的“離底”信號。
今年以來,豬價曾有兩次明顯下行,分別出現了1月初和2月末,價格均跌到了14元/公斤以下。
而反觀當前豬價已在15元/公斤左右企穩,即便后續不繼續大漲,但下跌的概率也明顯縮小。
因此,市場對于二季度豬價預期走高,甚至認為,如果生豬供應縮減,4至6月份豬價就有望沖擊16元/公斤關口。
那么,這一預期的概率有多高呢?
新農觀認為,豬價有向好的趨勢,但仍需謹慎。
第一,雖然存欄及產能均有下降,但當前生豬市場供需仍呈弱平衡狀態,尤其是需求端并沒有明顯的發力。
而且接下來隨著天氣變暖,將進入到豬肉的消費淡季,因此對豬價能有多大支撐不好說。或者說僅憑著供應略有縮量是否能支撐豬價持續上漲,也未可知。
因此,接下來擾動豬價的更多的是二次育肥帶來的縮量,而并非是供需變化。
第二,產能博弈仍然激烈。
雖然生豬產能持續去化,但去年豬肉產量仍然達到了5794萬噸,同比上年增長了4.6%,并且處于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而雖然2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已降至4042萬頭,但是相比農業農村部新調整的3900萬頭仍然要高出了3.6%左右,所以去化仍然是主流。
而隨著生豬養殖集中程度越來越高,以及規模化的快速提高,去產能就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
尤其在豬價預期拐點的當口,各大豬企更多的是觀望等待,而很少去主動去化。
所以,豬價有所好轉是一個趨勢性行情,但是回漲幅度仍需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