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第3次,成交!”7月25-26日,第五屆全國種公牛拍賣會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隆重舉行。隨著拍賣師一錘定音,一頭來自內蒙古中農興安種牛科技有限公司純種牛繁育分公司的華西牛種公牛以50萬元的成交價成為“標王”。
本屆拍賣會共有來自全國18家肉牛核心育種場、種牛場及育種合作社的62頭優秀種公牛參加展示拍賣,成交種公牛56頭,總拍賣額達1638萬元。其中,華西牛成交45頭,拍賣金額達1278萬元。
作為肉牛業發達國家廣泛使用的優良種質推廣手段,種公牛現場拍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8年起,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在烏拉蓋管理區開啟了全國種公牛拍賣活動的先河,將其打造為全國肉牛領域的一場極具影響力的綜合性成果展示盛會。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五屆全國種公牛拍賣會共成交242頭種公牛,總拍賣額累計4636萬元,充分展示了我國肉牛育種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
拍賣會現場競價激烈。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見習記者 陳楠 攝
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葉玉江指出,作為國家農業科技的領軍力量,中國農業科學院一直致力于解決農業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并在肉牛育種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建立了國內首個肉牛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平臺,開發了肉牛育種專用芯片,實現了傳統育種向現代分子育種技術的升級迭代;創新性地實現了肉牛聯合育種的企業化實體運行,為解決中國大動物聯合育種機制問題蹚出了新路子;歷經43年育成的華西牛,綜合品質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根本上降低了中國對國外肉牛種源進口的依賴度。
“誰擁有了突破性的創新品種,誰就擁有了種業競爭和發展主動權。而新品種的審定,僅僅是種源自立自強艱巨任務的第一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李俊雅指出。良種是肉牛產業發展的“芯片”,牛遺傳育種科技創新團隊堅持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育種聯合攻關,在肉牛優質高效生產技術研究和應用上取得了系列標志性成果和階段性進展,研發了針對華西牛體型特征的計算機視覺自動化性能測定系統、建立了華西牛育種數據庫、升級了數據收集和傳輸系統、完善了肉牛基因組選擇技術體系等。此外,根據華西牛的種質特性,制定了包括品種標準、品種登記技術規程、體型線性鑒定技術規范、不同生長階段營養標準等的一整套相關標準,實現了育種技術的標準化和規范化。
種業振興三年行動以來,中國自主培育的華西牛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凍精全國市場占有率19.4%。華西牛突出表現為肉用性能高,平均胴體重為382公斤,較全國平均水平提升51.9%,與美國持平;屠宰率比澳大利亞西門塔爾牛高出9.5%。此外,華西牛的生長速度快,比澳大利亞西門塔爾牛高,與美國持平。目前,存欄種公牛406頭(其中采精種公牛310頭),已建立內蒙古烏拉蓋、新疆伊犁、湖北荊門、云南昆明四個推廣示范基地,推廣優質胚胎7956枚。
中國具有知識產權的肉牛新品種“華西牛”。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見習記者 陳楠 攝
在拍賣會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與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肉牛種業科技創新、技術服務、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方面深度合作,通過種公牛拍賣會等形式,提升華西牛的品牌價值,共同推進肉牛種業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據悉,農業農村部計劃財務司、全國畜牧總站、中國農業科學院相關部門負責人,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烏拉蓋管理區有關負責人,吉林、甘肅、新疆、河南、河北、湖北、云南、安徽、四川等省(自治區)畜牧相關部門負責人、院校專家以及肉牛育種企業、肉牛養殖企業、媒體代表等參加活動。
信息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