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夕,豬肉傳統銷售旺季大幕正式拉開。
風口財經記者走訪青島多家農貿市場和連鎖超市了解到,節前豬肉銷售略有增長,但不及預期。與此同時,統計數據顯示,1985年到2023年,我國豬肉占肉類總產量比重已經由85.9%下降到59.4%。
供給端,截至目前,已經發布8月份生豬銷售數據的17家上市豬企中,至少11家選擇增加出欄量,以期帶動業績增長。而此前的半年報顯示,仍然有11家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另有2家企業面臨終止上市風險。5月下旬以來,生豬價格持續反彈,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也日漸凸顯。產業結構調整進展如何,生豬價格上漲卻難解供需兩端焦慮的狀況還將持續多久?
銷售端:中秋節前豬肉銷售旺季不旺,牛肉逆襲
隨著中秋節的到來,豬肉銷售迎來了傳統意義上一年當中旺季的開始。但記者走訪青島多家農貿市場和連鎖超市,銷售人員普遍反映,節前銷量漲幅不及預期。“現在我們的豬肉銷量比平時高10%到20%,但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青島市區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的生鮮銷售負責人孫正曉表示,中秋節期間,肋排和五花肉的銷量有所增長,但其他品類的變化不大。他預計,只有等到天氣變冷,銷量才會有顯著提升。與此同時,豬肉價格悄然生變。9月14日,記者走訪農貿市場發現,普通豬肉價格分級現象明顯。以肘肉為例,豐儉由人,仍然可以買到每斤12元以下的特價產品,但主流產品已經在16元左右,而精選肘肉、品牌肘肉則在19元上下。
普通豬肉銷售攤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豬肉(去骨統肉)集貿市場價格自今年5月份開始,結束負增長,連創新高,8月份為31.39元/公斤,環比增長7.8%,同比增長20.8%。“由于我們有較大的采購量,所以在價格談判上有一定的優勢。”談到豬肉價格,孫正曉表示,近期豬肉價格確實有所上漲,但公司一直在與工廠談判,爭取壓低價格。作為銷售終端,不會輕易調整售價,除非漲幅過大,或者市場供應不足,而從現在情況看,這些條件并不具備,未來一段時間,肉價大概率穩得住。在他看來,旺季的銷量漲幅越來越低,除去價格因素,更多是因為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面,以前人們喜歡囤貨,現在則是隨時買隨時吃,所以每次購買的數量并不多。另一方面,對比豬肉,今年中秋節前牛肉銷售火爆,門店銷量出現翻倍。
中秋節前牛肉受寵,不少攤主打出促銷招牌事實上,近年來隨著生產保障能力增強以及居民消費越來越趨向于健康化多元化,肉類消費結構調整不斷持續,長期市占率第一的豬肉,也在“流失份額”。1985年到2023年,我國豬肉占肉類總產量比重由85.9%下降到59.4%,牛羊肉比重由5.5%上升到13.2%,禽肉由8.3%上升到26.3%。其中,2023年,牛肉、禽肉產量的增長速度均高于肉類總產量的增長速度,在肉類總產量中的占比有所上升。
供應端:上市豬企銷售量價齊升,難掩財務危機困境
豬肉需求不旺,不影響豬企賣豬的熱情。5月下旬以來,生豬價格調頭上攻,一度沖過21元/公斤高點,雖然近期震蕩重回19元線,但仍處于盈利空間。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數據顯示,9月第1周,全國豬料比價為6.44,環比下跌0.62%。按目前價格及成本推算,未來仔豬育肥模式的生豬養殖頭均盈利為576.82元。面對大好豬價,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已經發布8月份生豬銷售數據的17家A股上市豬企中,有至少11家豬企選擇增加銷售量,以推動業績增長。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等頭部企業均呈現量價齊升態勢。牧原股份自6月份以來,持續增加出欄量,8月份商品豬銷售均價19.71元/公斤,環比上升7.70%,企業1-8月累計銷售生豬4478.6萬頭,同比增長7.57%,銷售收入834.51億元,同比增長17.79%;溫氏股份8月份銷售肉豬235.40萬頭(含毛豬和鮮品),收入58.63億元,毛豬銷售均價20.45元/公斤,環比變動分別為1.32%、9.73%、7.92%;新希望8月銷售生豬127.75萬頭,雖然銷售量較去年降低2.84%,但收入24.86億元,同比增長10.15%。此外,從2024半年報情況看,A股上市豬企幾乎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扭虧為盈或大幅減虧,且與二季度以來的豬價上漲相對應。例如,新希望雖然虧損規模全行業第一,但其在第二季度步入盈利季,凈利潤為7.91億元,同比大增149.35%。京基智農雖然凈利潤同比下降,但其生豬養殖業務實現了扭虧為盈,二季度單季盈利約1.4億元。不難發現,豬價興,則企業興。然而某種程度上,這也成為了壓垮企業的稻草。9月13日,*ST傲農公告,收到福建證監局出具的警示函,公司未及時披露訴訟、仲裁事項,未及時披露未能清償到期債務的違約情況,未及時披露對外擔保情況,以及未及時披露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情況。福建證監局決定對傲農生物、控股股東漳州傲農投資及時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吳有林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數據庫。企業此前發布公告顯示,截至2024年9月10日,公司在銀行、融資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累計逾期債務本息合計約497,949.91萬元(扣除已償還部分),占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517.10%。同時,雖然眼下豬市回暖,但多家上市豬企的資產負債率依然高企。根據2024半年報顯示,*ST傲農、ST天邦、新五豐、華統股份、金新農、新希望等豬企資產負債率均在70%以上。近年來,豬企財務危機頻發,此前曾是A股前五大上市豬企的正邦科技和ST天邦都相繼陷入困境。正邦科技在歷經一年多重整后,在今年6月剛剛脫離了退市風險警示,恢復正常上市狀態。ST天邦目前仍然在預重整進程中,仍然存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以及股票被終止上市的風險。而這些企業的由興轉衰,無一例外都與近年飛速擴張生豬養殖產能卻遭遇豬價下行有關。資料顯示,ST天邦生豬出欄量從2019年的243.94萬頭增加至2023年的711.99萬頭。
新變化:頭部豬企主攻新質生產力,中小養殖戶忙養“訂單豬”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部分,生豬養殖對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作用。面對眼下供需變化帶來的新挑戰,不少養殖企業也在積極尋求新的解題思路,通過降本增效助力實現行業結構優化,持續發展。一個明顯的變化是,頭部企業正在把更多精力投入新質生產力的研發創新。例如,牧原借助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提高效率;新希望集團研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新鴨”,在技術全面推廣后,肉鴨產業鏈每年可增加效益1.3億元。這種變化不僅存在于頭部企業,也在通過養殖模式的轉變,不斷向中小養殖戶傳導。記者近日走訪了青島的養殖戶張濤(化名),原本打算今年不再養豬的張濤,最終還是決定繼續下去,8月底購入2400頭仔豬,預計年底出欄。不過,他表示,自己家族在養殖行業從業已經40年,但這次養豬尤其不同。“以前是自繁自養,現在更多是代養模式。”他告訴記者,代養模式相當于“訂單農業”,雖然收益可能相對減少,但好處是可以規避價格波動風險,這也是目前眾多中小養殖戶的選擇。
生態豬肉銷售區當然,轉型并不容易。“想要成為合格代養戶,有很多考核條件,比如豬舍要求更加嚴格,通風和環境衛生都要達標。周邊環境也需要評估,比如是否靠近農田或村落,是否有利于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張濤表示,現在的養殖模式更注重降本增效,對于養殖戶的專業要求更高。為了適應新的養殖要求,張濤按照代養公司的標準,建造了全新的豬舍。“現在的豬舍面積大部分都是漏糞板,減少了人工清理的麻煩,降低非洲豬瘟等疫病風險。”對于未來的規劃,張濤表示:“還是要看大環境。如果市場穩定,我會考慮回歸自然養殖,但規模會小一些,更注重效率而不是數量。”
來源 | 節選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