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后養殖端恢復出欄速度快于需求端增量速度,供大于求導致生豬價格跌至低點,但同時春節前1-2個月110公斤豬源提前出欄導致節后150公斤以上豬源緊缺,肥標價差逆勢走闊,也推動養殖端增重,收購與出欄體重差走闊,總量、結構均失衡導致供需錯配,供應后置或導致豬價低點后移,供需總量和結構均有失衡現象。而養殖端增重和二次育肥逢低入場,或導致供應后置,也推動豬價低點后移。
春節過后養殖端逐步恢復出欄,屠宰端陸續開宰,供需雙方均穩步增量,但供應端總量恢復速度明顯快于需求端。從卓創資訊監測數據顯示,2月6日至11日,樣本企業日度出欄量由14.33萬頭恢復至15.61萬頭,疊加散戶和中小場積極出欄,根據分地區了解情況綜合評估,供應量累計增幅在28.12%。而樣本代表企業日度總屠宰量由10.41萬頭增長至12.89萬頭,疊加中小企業部分延遲復工,綜合評估需求量累計增幅17.82%。供應量增幅超過需求端,供需總量失衡。而短時供大于求帶動年后生豬價格快速回落,2月6日至11日,全國瘦肉型生豬價格由15.30元/公斤跌至14.52元/公斤,累計跌幅5.10%,且部分地區跌破14.0元/公斤。
不僅總量恢復速度存在差距導致供需失衡,供需結構上也存在錯配情況。據卓創資訊監測肥標價差數據來看,2月13日全國肥標價差均值為0.60元/斤,較2月初上漲0.10元/斤,較2024年同期偏高0.31元/公斤,較2023年同期偏高0.50元/斤。養殖端對后市看跌預期偏強而在2024年12月-2025年1月大量出欄110-130公斤豬源,造成節后150公斤以上豬源緊缺。但節后低溫天氣持續,導致市場對大豬貨源仍存在一定收購需求,大體重生豬供需結構失衡的結果推動了肥標價差走闊。
同時,從生豬收購均重、出欄均重與體重差對比走勢圖對比來看,節后體重差(收購均重-出欄均重)呈正值轉負后走闊的走勢,主因為屠企減少對大豬貨源的收購,但養殖端壓欄增重,從體重端反饋供需結構有失衡的跡象。
在前期產能去化傳導下,2024年豬價相對景氣,但效率提升下,豬價2024年7月見拐點后震蕩回落,全年行業實現150—200元頭均利潤。展望2025年,產能恢復+效率提升下,預計供給穩步增加,豬價震蕩下行,全年均價預估在14—15元/公斤之間,繼續觀察后續產能、二育等因素影響。
根據卓創資訊對全國生豬交易均重及二次育肥數據統計,春節過后呈現均重上漲、二次育肥補欄增加的跡象,本周生豬交易均重為123.57公斤,較1月末上漲1.33公斤,增幅1.09%。二次育肥補欄量由1月最后一周的1800頭增至25680頭,增幅明顯。肥標價差走闊一定程度體現大豬存欄缺口的存在,養殖端看漲增重,二次育肥補欄增加,但天氣轉暖后,市場對150公斤豬源需求一般下滑明顯,增重和二次育肥的群體或選擇在130-140公斤體重附近集中出欄,而不會像去年四季度壓欄至150公斤以上,根據生豬生長周期推算,兩部分群體豬源出欄時間或在3月中下旬,供應量或后置明顯。
根據屠宰量季節性指數推算,一般3月仍處于消費清淡季節,鮮銷增量有限,且3月出欄的商品豬對應的是2024年4-5月的能繁母豬,期間母豬存欄增加、生產效率提升,生豬理論出欄量增加;同時疊加壓欄增重和二次育肥群體豬源集中出欄,預計供應量的后置或帶來明顯的供大于求,并推動生豬價格低點后移。
業內認為,2025豬價下行,但不必過于悲觀。2025年生豬供給增多、豬價處于下行通道已是市場一致預期,但下降幅度或好于預期。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本輪生豬產能從2024年5月開始緩慢修復,截至2024年12月,全國能繁存欄僅4078萬頭,同比依然下降1.6%,累計產能增長2.31%;且2024年12月產能亦開始環比下降。本輪周期行業內擴產謹慎、產能增長較為緩和,對應著2025生豬供應增長將是緩和的。
中郵證券認為,成本博弈或是2025年競爭重點。隨著養殖效率的提升,成本端仍有下降空間,企業間成本差異或將進一步擴大。預計屆時企業間盈利能力差異較明顯,優勢企業仍可盈利。
來源:卓創資訊、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