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入冬以來的氣象條件分析
2003年入冬以來(2003年11月1日—2004年1月11日),吉林省氣溫明顯偏高,降水稍多。全省平均氣溫為零下7.6攝氏度,較常年同期高1.8攝氏度,位居歷史同期高溫的第4位。特別是2003年12月21日以來,吉林省氣溫持續異常偏高,其中12月21日—1月9日全省平均氣溫為零下8.9攝氏度,較常年同期高6,2攝氏度,位居歷史同期高溫的第1位。全省大部分縣(市)出現了隆冬季節極端最高氣溫達到零上的情況,其中四平市、通化市、白城市北部和延邊州中南部高于攝氏零度的日數達5~10天,其它地方在2—4天。極端最高氣溫一般達2.5—4.6攝氏度,最高的達7.3攝氏度。截止到1月10日,白城、松原多數縣(市)凍土深度為91-137厘米,其它市州多數縣(市)為51-90厘米。白城、松原市大部農田無積雪覆蓋,中部多數縣(市)、通化市部分縣(市)和延邊州大部的積雪深度為1-5厘米,吉林和白山市大部及長春的榆樹市為5-21厘米。
入冬以來全省平均降水量為27.2毫米,較常年同期多11%。降水主要集中在初冬,2003年11月份全省平均降水量為23.1毫米,較常年多52%,位居歷史同期多雨雪的第8位。進入12月以來,降水明顯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僅為4.2毫米,較常年同期少55%,位居歷史同期少雪的第5位。除白城市外,全省其它市(州)入冬均為雨封地。
二、2004年備耕、春耕期氣象條件的分析和初步預測根據歷史氣象資料分析可知,2003年入冬以來氣候偏暖的特征相似于如下幾年:1979年、1983年、1989年、1992年、1995年、1996年和1999年。這樣的年份,一般有下列氣候特點:3月份氣溫較高,高溫的概率為86%;中西部地區春季第一場透雨一般略早,概率為71%;春季大風日數略少,概率為71~/,。其它氣候規律不明顯。
據現有的資料綜合分析:預計2004年春季(3—5月)全省平均氣溫為6.2—6.6攝氏度,比常年同期6.3攝氏度略高,春季回暖時間與常年相近。春季全省平均降水量為90~100毫米,與常年同期94.6毫米接近,中西部春季第一場透雨出現時間與常年接近,但前春中西部地區將有不同程度的階段性干旱發生。
三、分析與建議
暖冬現象對我們北方省份農業生產的利、弊影響都較突出。暖冬及早春氣候變暖有利于我省設施農業的發展,可明顯節省設施農業采暖用能,提高產品質量;可以延長作物有效生長期。但冬季、春季氣候變暖對吉林省農業和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也較大,并直接影響到備耕和春耕生產。從目前情況看,2003年冬季是較明顯的暖冬,從短期氣候預測的初步結果看,今年春季氣溫略高的可能性較大,鑒于上述情況,備耕和春耕生產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冬春季氣溫高、降水少,導致農田積雪覆蓋度及積雪深度下降,蒸發量增加,風蝕程度加重,從而使農田春播前土壤水分含量減少。目前的積雪覆蓋已經較差,盡管去年秋后吉林省大部雨水較多,出現“雨封凍”現象,但冬春季的高溫會使土壤水分很快消耗,特別是沒有“雨封凍”的西部地區,春播前土壤水分將嚴重不足,極有可能在備耕和春耕期間發生嚴重干旱。因此,在冬春季偏暖的年份,更要全力做好抗旱保春播、抗旱保苗的準
各地都應在備耕期間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加大貯水量,疏通水源,擴大灌溉面積,中、西部主要產糧區都應采取坐水種,并盡可能采用抗旱的作物及耐旱品種。在冬春季偏暖的年份,更應充分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加大人工增雨的投入,在春耕期間大力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2、冬春季偏暖的年份易造成玉米螟等主要農作物病蟲的安全越冬,幼蟲、卵或蛹的越冬存活率會上升,因而今年春夏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很可能偏重發生,且發生時間可能早于常年。因此,有關部門及廣大農民群眾應在備耕期間做好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各項準備工作。
3、冬春季氣候較暖的年份,凍土層偏淺,解凍時間早、速度快,將使備耕和春耕生產提前、大田適宜播種期一般較常年提前一周左右,這就要求農業管理部門及廣大農民群眾在今年的備耕春耕生產中早準備、早動手,抓緊抓實,春節過后就該著手備耕生產工作。
4、冬春季偏暖年份備耕、春耕生產提前,農作物生長季一般可延長一周左右,因此建議農民朋友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適當擴大中晚熟品種的播種面積比例,從而提高產量和品質,但選擇作物品種應視當地氣候和今年氣候預測而定,不可盲目越區種植。
吉林玉米淀粉批發市場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