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數字化農業的思想已經為我國科技界和社會廣為接受,被一致認為是代表著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
但是,由于數字化農業必須以高科技裝備和大型農業機械為依托,投入成本高,人們普遍對其推廣前景不抱樂觀態度。對此,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教授、國家“863計劃”數字農業技術應用示范課題組負責人王智敏說,我國的數字化農業的推廣之路,關鍵在于實現國產化,降低投入成本。
我國是一個農業國家,政府對農業數字化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十分重視。經農業部批準并直接投資550萬元,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精準農業研究中心于2002年開始,在黑龍江墾區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進行精準農業試驗示范,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業綜合效益提高10%左右,農業數字化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開端。
據王智敏介紹,項目實施過程中,進口成套機械設備耗資近500萬元,占該項目資金的90%以上。他說,設備投入過大,是制約數字化農業推廣應用的重要因素,盡快實現國產化是必由之路。
王智敏說,經過了近10多年的努力,我國在與數字農業相關的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我國實施精準農業技術應采取引進示范、消化吸收、創新國產化的技術路線,應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地推進,逐步提供生產服務。同時,從國際上成熟的變量施肥控制技術入手,自行研制配套的變量技術與裝置和機具,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投入農業生產過程中。
王智敏說,加速技術與裝備國產化,一是要加強區域型精準農業技術國產化研究;二是要加速農業技術裝備制造業如機械、電子、液壓等行業的技術進步和革新,盡快生產出高質量、適用的國產精準農業技術設備,以滿足不同農業區域的農業生產技術要求。三是要盡快使我國北斗定位系統投入民用,逐步消除對國外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技術和設備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