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農業大學朱登云博士主持的“高蛋白質、高賴氨酸轉基因玉米自交系和雜交組合的選育”課題,近日已完成安全性評價體系中的環境釋放試驗,不久就能應用到生產中。
朱登云1984年在浙江大學畢業后,分在原金華農校當教師,1990年考入中國農業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博士后,后留校任教,并擔任“高蛋白質、高賴氨酸轉基因玉米自交系和雜交組合的選育”課題組組長。經過7年潛心研究,將馬鈴薯花粉上的一個基因轉入玉米,結果賴氨酸和蛋白質含量比常規玉米分別提高30%、90%,攻克了國際難題。
朱登云介紹說,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和國家轉基因研究與產業化專項資金資助下,課題組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利用轉基因自交系與常規自交系配制大量雜交組合,從中篩選出綜合農藝性狀優良的18個雜交組合。這是在國際上首次采用基因工程手段育成的轉基因優質玉米自交系。
去年,朱登云就把剛剛培育出性狀穩定的轉基因玉米種子,寄回曾經工作過的原金華農校(現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教學田內試種。據該院副教授胡繁榮介紹,試種的10個品種,畝產均超過500公斤,比丹玉13(金華主栽高產品種)畝產400.7公斤增產26%以上,全生育期88天。該院將開展比較試驗和配套栽培技術研究,以篩選出適合金華栽培的組合。
玉米是高產的糧食作物,我國種植面積有3億多畝,但玉米的營養品質相對較差,蛋白質、賴氨酸含量較低,分別只占種子干重的8%和0.27%左右。因此,配合飼料中必須添加優質賴氨酸等飼料添加劑,才能滿足畜禽生長發育的需要。采用該轉基因玉米加工飼料,只需添加一些礦物質,每噸飼料可降低成本30%以上。
據了解,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美國科學家一直希望通過常規育種方法來提高玉米種子中的賴氨酸含量,但至今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