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政府官員、學者以及市場人士對“糧價2004年還有上漲空間”的判斷基本達成共識,但分歧嚴重的是價格上漲的程度———到底是溫和小幅度上漲、猛烈上漲,亦或劇烈波動?而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對中國糧食庫存水平的判斷不同
2003年10月份國內糧食市場突如其來的大幅上漲行情,現在看來卻是國內糧食供需形勢從過剩轉向偏緊的一個信號。2004年政府出臺的一號文件,更是明確指出兩項重要任務,即提高農民收入和糧食產量。而糧食價格的上漲,則成為實現這兩大目標的主要途徑,即便不是惟一的途徑。
漲幅之爭
事實上,由于國內糧食價格連年低迷,播種面積持續降低,去年糧食產量更是創下1990年來低點,因此今年糧食價格將會恢復性上漲正在成為政府和民間的共識。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在記者招待會中表示,從糧食價格的總體水平來說,目前仍低于1996年的水平,還有一個合理上漲的空間。這也是官方迄今發出的對糧食價格走勢最為權威的聲音。
如果說官方和民間對于2004年糧食價格上漲并沒有多大分歧,但是就價格波動的幅度以及走勢的預期卻是大相徑庭。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程國強為代表的觀點認為,“盡管近幾年產需間出現缺口,但是由于我們有一定的糧食庫存,供需之間還是總體平衡的,因此糧價不會劇烈波動。”
但是部分業內人士指出,基于糧食實際庫存和賬面庫存存在較大差距,因此,2004年糧食價格將會大幅上漲。南都期貨鄭州營業部經理田亞林正是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士之一。
田亞林認為,目前中國的糧食實際庫存和賬面的庫存相比有著相當的差距。造成實際庫存縮水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首先,一般糧食購銷企業采取先拋后收的方式進行糧食儲備,但去年10月以來糧食價格的上漲使多數糧食購銷企業拋出去的倉位還沒有及時補回;其次,一些主產區省份由于財政緊缺,無法為儲存糧食而支付過多的補貼,因此實際的糧食庫存要小于賬面的數字;另外,在深化糧食改革的要求下,一些糧食企業也通過拋售糧食來獲得必要的資金來解決“老人”、“老賬”和“老糧”問題;還有,在去年糧價上漲時期,中央糧食儲備企業也暫時停止糧食的輪進。
作為小麥期貨市場的堅定看多者,田亞林對于2004年糧食價格的判斷是“猛烈”上漲。
庫存之謎
但是,一切的關鍵都在于對目前糧食庫存水平的判斷。中國國際期貨經紀公司的糧油期現貨專家李磊認為,根據目前官方發布的數字來看,國內糧食庫存短期并無短缺之虞,即便實際糧食庫存或許與賬面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差距也不會太大。
由于國內糧食庫存一直被視為機密,因此對今年糧食價格走勢的判斷之所以出現差距,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不同人士對于當前中國糧食庫存實際水平的判斷各有不同。
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2003年年底的糧食工作會議中表示:“我國糧食供求形勢是好的,當年產量加上現有庫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場供給是有保證的。”
田亞林則認為中國實際的糧食庫存比賬面數字嚴重縮水,已經到了臨近底線的水平。加上最新更公布的春播面積以及春苗生長的狀況來看,今年中國夏糧減產已經成為定局,糧食產量有可能降至1996年以來最低水平。
2004年,國內糧食市場注定不會平靜,這是由于影響2004年糧食價格的因素也在增多,無論是年初的禽流感,還是預期匯率的變化,以及糧食購銷體制的變化和對糧食價格上漲的心理預期等因素,都可能對糧食的價格產生較大影響。
根據中央一號文件,中國將在今年全面放開糧食的收購和銷售,國有糧食企業不再壟斷糧食的來源,也不需要受“順價銷售”等政策的限制。
包括程國強在內的很多學者認為,糧食購銷體制的改變不會改變糧食的供需,因此不會對價格有影響。
但中期公司李磊認為,由于目前國內糧食供需偏緊,市場普遍預期糧食價格上漲,加上去年底國儲糧拋售后存在補庫的需求,因此收購渠道的多樣化,或將造成糧食收購中出現國營糧商和私人糧商競價收購的現象,特別是在糧食上漲的心理預期下,加上中國糧食供應存在銷區和產區的不平衡,會使得價格信號被進一步放大,具體表現就是糧食價格可能會在局部地區或者某個時間段出現大起大落,因此盡管糧食價格整體上揚的趨勢不變,但是不能排除糧價走勢在多種因素的左右下,將會表現出十足的猴性。
李磊指出,政府對糧食價格仍然有相當的調控能力,如果糧食價格上漲過快引發通脹憂慮,則將會繼續通過釋放國儲庫存或者加大進口力度來調控市場價格。
本周中國小麥采購代表團已經赴美采購小麥,坊間傳言中國今年進口小麥數量有望達到300萬噸,遠遠高于2003年的進口量40余萬噸。
值得注意的是,陳錫文本月在記者招待會上指出,中國的糧食總庫存仍然是處于歷史上比較高的水平,上漲幅度不會超出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并且表示政府不會放棄對重要農產品的調控。(記者 安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