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燃料油市場化程度較高
燃料油是目前我國石油及石油產品中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一個品種。在2001年10月15日國家計委公布的新石油定價辦法中,正式放開燃料油價格。燃料油流通和價格完全由市場調節,國內價格與國際市場基本接軌,產品國際化程度較高。從2004年1月1日起,國家取消了燃料油進出口配額,實行進口自動許可管理,我國燃料油市場與國際市場基本接軌。
近年來由于國產燃料油數量急劇減少,而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海地區對燃料油需求不斷上升,因此國內燃料油供應缺口不斷加大,我國燃料油供應越來越依賴進口,目前燃料油已成為除原油以外進口量最大的石油產品。在目前我國燃料油資源供應總量中,進口資源大約占到50%以上。從1995年到2003年,我國石化行業原油加工量從1995年的1.3億噸增長至2003年的2.5億噸,但國內煉廠燃料油產量逐年下降,已由1990年的3268萬噸減少到2003年的2004萬噸,減少了38.68%;而燃料油進口卻增長迅猛,進口量由65萬噸一直增加到2003年的2378萬噸,增長了近36倍,占據了國內燃料油市場半壁以上江山。2002年我國燃料油消費量達3437萬噸,但2003年我國燃料油消費量增長較快,當年的燃料油消費量在4400萬噸左右。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燃料油消費主要集中在發電、交通運輸、冶金、化工、輕工等行業。
燃料油價格波動劇烈
在石油燃料中,燃料油是一個小品種,它的供需狀況受原油價格、國家政策、煉油裝置開工、原油加工深度等因素影響很大,長期預測有較大難度,尤其是其在世界范圍內變化更難把握。燃料油是原油下游產品,因此燃料油價格走勢與原油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分析2001-2003年間紐約商品交易所WTI原油期貨和新加坡燃料油現貨市場180CST高硫燃料油價格走勢,發現二者價格相關性高達94.09%。與原油一樣,燃料油市場的特點是價格波動非常劇烈。2001年11月份,FOB新加坡現貨價格為每噸96美元左右,僅僅在13個月肥后的2003年2月,價格就上漲到210美元/噸,價格上漲幅度為118%。
正因為燃料油的價格波動如此劇烈,市場產生了對規避燃料油價格風險的強烈要求,這對于燃料油期貨上市后交易活躍是重要的有利條件。由于目前國內暫時還沒有相關避險工具,因此國內燃料油經營企業長期以來通過各種途徑在新加坡燃料油市場上從事避險交易。據市場人士介紹,目前新加坡燃料油紙貨市場上約1/3-1/2的交易量來自于中國內地,這也為燃料油期貨成功推出打下了一定市場基礎。
1993年,我國曾在上海推出石油期貨交易。據了解,當時參與期貨交易的有大慶原油、90#汽油、0#柴油等三個上市期貨品種。上海石油交易所還一度成為繼倫敦、紐約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交易所。1995年國家對石油實行政府定價后,石油期貨逐步退化了原有功能,石油期貨交易隨后告停。2001年10月,上期所成立石油期貨開發小組,對恢復石油期貨進行相應市場前期調研,并于同年11月向證監會申請恢復石油期貨交易。上期所的計劃是,從市場化程度較高燃料油交易開始,配合國家石油政策調整,然后逐步擴大到各個主要石油產品。
有助于爭奪石油定價權
目前中國燃料油年需求量巨大,而且其中50%靠進口。但是我國燃料油進口價格卻是以新加坡普氏價格為基礎,在國際價格體系中沒有任何發言權。通常運用的作價方式是采用裝船當天及裝船前、后各兩天一共5天的新加坡普氏公開市場收盤價加權平均價,作為雙方結算價格。因此,一些國際大油商在我國進口燃料油裝船日前后兩天聯手操作,很容易把油品價格提起來,從而使我國在進口燃料油上屢屢吃虧。
目前我國每年石油交易量巨大,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第三大石油進口國,這是爭取定價權的重要基礎。上海建立燃料油期貨市場,我國可以借此取得市場交易、交割規則等方面的制定權,這可以借鑒上期所銅期貨爭奪國際定價權的經驗。目前上海銅期貨價已經成為國際三大銅定價中心之一,“上海價格”已經成為國際銅價的重要參考,銅交易價格也已擺脫了國際資本的控制和操縱。 推出燃料油期貨,將會使亞太地區燃料油定價中心向中國轉移;而且我國燃料油企業也可以借助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功能,規避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給燃料油企業帶來的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