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糧食供需區域平衡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隨著糧食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糧食區域流通體系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市場調節作用明顯增強。但由于市場機制及其配套措施還不十分完善,尤其是一些行政干預的影響,以至于區域之間的糧食交換貿易關系常常處于一種不合理的狀態之中,產區和銷區利益分配失衡。這一問題很值得重視。
1、主產區商品糧在交易中存在價值流失。由于糧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與一般工業品相比有其特殊的生產過程,其價值的有機構成相對不高,這就決定了糧食是一種天然的、既不可或缺但又不能價格過高的商品,各種利益群體消費者必須都能承受。最起碼在目前的情況下,糧食生產者還難以分享到不同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還會長期存在。即使在整個農業生產結構中,無論同畜牧養殖業相比,還是同種植業內部其他經濟作物相比,其比較效益也一直處于低谷。隨著主產區糧食商品的調出,隱形中的這種利益就會不知不覺的流入糧食消費區。
2、減少了主產區糧食加工和轉化增值的機會。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由溫飽型向小康型的過渡,人們的膳食結構將逐步改善,通過糧食加工或轉化方式間接消費的糧食數量將會越來越高。糧食產業鏈的伸長,加工和轉化過程中必然會帶來價值的增值。但糧食主產區往往基本上是以商品原糧的方式銷出,糧食加工和轉化增值的機會也就隨之被轉移到銷區,主產區也就相應失去了這個機會,更不用說與糧食加工或轉化所相應產生的勞動力就業機會了。
3、糧食主產區財政包袱沉重。糧食作為一種社會效益高經濟效益低的特殊商品,一定程度上帶有政治目標和社會保障的特殊屬性。在特定時期,對主產區來講既是一種經濟目標,又是一種政治任務,市場風險和承擔費用自然就會大一些。特別是在糧食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下,庫存積壓,調銷不暢,產糧越多,負擔越重,貢獻越大,包袱越重。中央對地方風險基金包干包死,地方財政不堪負重,一些產量大省糧食生產與財政收入一直負相關就是很好的說明。
上述產銷區糧食分配利益上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勢必會增加區域供需平衡的難度。當糧食多時,銷區有可能會壓級壓價,不愿及時調入,形成產區積壓;當糧食少時,產區為賺回原有損失,有可能會抬高價格,甚至采取手段封鎖市場,劃地為牢,使糧食區域供需平衡難以實現。
二、新形勢下促進糧食區域供需平衡的對策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相差懸殊。由于資源稟賦和投入要素收益不同,其糧食生產成本也不會一樣。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糧食的生產和流通布局,要在全國“一盤棋”的大原則下,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實現糧食供需區域平衡。
1、進一步完善糧食省長負責制。糧食省長負責制,在今后一個時期,對我國糧食供需平衡尤其是區域平衡,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選擇。糧食省長負責制是一種權利,但更是一種責任。這就要求作為一個區域的行政長官,必須對本轄區的糧食供需平衡負全責。當然,這里講的對一個區域內的供需平衡絕不是產需平衡。在一個區域內,供需平衡和產需平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地區,由于自然賦予條件不同,完全自力更生,自己生產,自求平衡是很難辦到的,而且在經濟上也不合算。要按照市場經濟的法則來促進區域平衡,逐步完善糧食省長負責制。一方面省長負責制,要多用市場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來調節糧食生產和流通。不可否認,一定時期行政命令可能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命令代替不了市場機制。過多地利用行政手段調節,往往會造成資源的低效和扭曲,這些教訓我們是很深的。另一方面省長負責制所負責的內容也要有主次之分。主要的職責就是保護耕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糧食生產的科技投入和推廣,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健全國家核定的糧食儲備體系,加快糧食市場建設,建立競爭、開放、有序的糧食流通新秩序。
2、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糧食生產的合理分工與協作。從農業資源空間分布的特點看,我國糧食生產和需求在區域間的不平衡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在充分發揮各地農業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在糧食產銷區建立起合理的分工與協作。一是糧食主產區要穩定糧食面積,優化糧食品質,進一步提高糧食的生產能力,為國家和糧食銷區提供更多的商品糧。糧食主銷區要通過需求拉動和利益補償為主產區糧食生產發展提供新的契機,支持產區糧食生產。產銷區要在各自資源稟賦的條件下,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社會合理分工,形成區域間糧食供需平衡的市場調節良性機制。二是規范和調整糧食產銷區的責任和義務。作為糧食主產區有義務為銷區提供糧食保障,但銷區也必須相應承擔支持產區糧食生產的責任,進一步調整產銷區之間的利益關系。比如,目前我國各級糧食儲備還大多集中在產區。按照受益和承擔責任成本相一致的原則,銷區應該利用其擁有的經濟實力,建立健全儲備體系,減輕產區的儲備壓力;或者委托產區代購代儲,支付一定的代購代儲費用,以緩解產區糧食企業的資金困難。
3、產銷區之間要建立起長期穩定、互惠互利的區域合作機制。隨著農業專業化和區域化的發展,區域之間的互通有無將會越來越密切,對絕大多數糧食的銷區來說,其糧食需求將主要依靠產區來供給。糧食的特殊性質決定了產銷區之間的經濟合作尤為重要。作為一種新型的區域合作關系,糧食產銷區之間的經濟交往首先應該體現互惠互利,實現雙贏。產區應當繼續發揮糧食生產的比較優勢,向銷區提供更多的商品糧,但商品糧價格要大體上體現其價值,即生產成本加流通費用加平均利潤,使糧食產區的經濟利益不再通過調出而流失。目前,區域間的大宗糧食交易大多是通過購銷合同確定下來的。為提高合同的履約率,要完善糧食區際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規,規范交易雙方的行為,維護合同的嚴肅性。產銷區都要真誠相待,提高信譽。產區要在歉收年份優先提供糧源,銷區要在豐收年份優先提供市場,保證常年穩定的糧食供求關系。
4、構筑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糧食流通大市場。實現糧食供需區域平衡,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切實消除區域之間的貿易壁壘,使糧食流通能夠貨暢其流。長期以來,我國糧食區域經濟運行一直難以走出這樣一個怪圈。即糧食多了,價格下跌,產區急而銷區不急,產區積壓爆滿,而銷區拒絕調入;糧食少了,價格上漲,銷區急而產區卻又不慌不忙,銷區急切調入,產區卻封鎖市場,劃地為牢,區域間貿易壁壘影響正常糧食流通。因此,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糧食流通大市場是實現糧食供需區域平衡的必有條件。
5、適當利用國際市場,緩解區域供需矛盾。從我國糧食供需總量平衡來看,為彌補今后由于人多地減和間接需求糧食擴張而引起的短缺,適度增加糧食進口這是必然的。從區域平衡來看,適當擴大利用國際市場,同樣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比如,我國南方居民素以大米為主要口糧,切習慣上以秈米為主,而北方水稻生產能力有限,又多為粳米。這就決定了我國“南糧北調”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為“南飼北調”。飼料用糧多從北方調入,而在解決南方地區口糧問題上,則應在依靠本區域內生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以達到區域內的口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