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中國農民千百年來最重要的謀生工具。但近年糧價下滑造成土地“貶值”,農民不愿種糧導致大面積農田撂荒。
三年前,進賢縣光輝村農民胡廣輝租用鄉親們“棄種”的700多畝撂荒地,成為種糧大戶。可今年開春,他發現原來一畝60元的租金已猛漲了近4倍。中國政府正投入大量資金,制定了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幫助眾多農民“重操舊業”。在江西、湖北、吉林、黑龍江等糧食主產區,原來的“拋荒田”成了“香餑餑”,農民的種糧熱情高漲,連一些外出務工的農民也紛紛返鄉種田。
由于有利可圖,田地轉包價格持續走高,耕田競標應運而生。一塊棄耕多年的土地,在多個承包人的競標下,成交價格可能翻上幾倍到十幾倍。
去年底以來,中國糧價出現自1997年以來的首次上漲,到今年3月份創下歷史新高。糧價上漲主要源于糧食減產。2003年,中國糧食產量從最高年產5.12億噸跌至4.35億噸,為12年來最低,而當年全國糧食消費量為5億噸。
價格波動發出了預警訊號,中國政府開始大幅度調整政策,全力扶持農民種糧并使之能從中獲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承諾在5年內取消農業稅,政府還直接撥款100億元,補貼給種糧農民——這是中國農民有史以來第一次領到種糧補貼。
在糧食主要產區,黑龍江、吉林省已率先進行減免農業稅試點,河北、江西等11個省區已將農業稅率從7%降到4%,農民將因此每畝少繳近30元稅款。胡廣輝說,雖然田租猛漲,他還是把種植面積擴大到1200畝。“如果收成好,今年可以賺上二三十萬元。”據江西省價格成本調查隊測算,受糧價上漲和利好政策的影響,農民種早稻的純收益至少可以達到每畝220元,約是去年的4倍。
政府還對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并于最近公布了2004年各種水稻的最低收購價格,比去年高出40%,達到每百公斤70元。
農業部最新統計表明,全國春播糧食面積已出現“恢復性增長”,有望增加2400萬畝,2004年產量預計可達4.55億噸。
為了掌握糧源,一些糧食購銷、加工企業也積極介入,與農民“攜手”種糧。胡廣輝今年就同一個名為“金佳谷物”的加工企業簽訂了銷售合同。按照合同,他在種植中碰到困難,企業有義務給予支持。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的農業專家尹小健認為,工商資本和龍頭企業深度介入糧食種植產業,有利于農民的糧食銷售,保護他們的種糧積極性;從長遠來講,更將推動中國糧食產業由生產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陳萌山說,“種糧熱”有助于維護中國的糧食安全。農業在中國仍然是弱勢產業,需要政府的扶持。中國以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保障10多億人口的糧食供給歷來是中國政府的首要任務。
商務部最新公布的《2004年上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排隊分析報告》指出,隨著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計劃的順利進行,農民正積極恢復種糧“本業”,今年中國糧食的供給不會出現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