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最近,你在博鰲亞洲論壇談到的亞洲經濟過熱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在這次訪問結束后,你對這個問題是否又有了新的看法?
羅奇:在過去35年間,如果按照購買力來計算,亞洲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地區。但是,正如曾經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所表明的,亞洲經濟并不是不會跌落。盡管各國都從慘痛的經歷中吸取了教訓,但這種脆弱性并沒有遠離亞洲。
前一段時間,我在六周內兩次訪問亞洲,亞洲之行使我對這一地區未來的經濟形勢越來越擔心了。
記者:不少亞洲國家也注意到了經濟過熱的問題。但不少專家認為,亞洲地區的經濟并沒有全面過熱,通過適當的政策調整是可以得到緩解的。特別是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亞洲地區增長的主要動力,而美國經濟又出現了強勁復蘇的勢頭,亞洲經濟仍然具有持續增長的動力,在近期內不會因為過熱而出現失控。
羅奇:我認為你談到的這兩個因素恰恰會給亞洲帶來麻煩:中國經濟降溫將會削弱亞洲區域經濟剛剛獲得的外需;而美聯儲一旦調高利率則會給亞洲地區傳統的外需動力源———美國消費者造成壓力。一個過于依賴外部動力的亞洲會在今明兩年面臨非常困難的宏觀經濟前景。
我相信中國經濟會實現軟著陸
記者:實際上,中國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是否過熱也有不同看法。中國經濟在運行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比如固定資產投資和貨幣信貸增長過快,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煤、電、油、運供應比較緊張。從目前的情況看,它仍然是局部的問題,通過及時調整是可以解決的,因此對亞洲增長的影響也可能是有限的。
羅奇:中國經濟減速已經成為事實,因為失控的投資正在威脅著中國經濟的平衡發展。
在最近的兩次中國之行中,我從中國領導人那里得到了明確的信號,政府已經開始采取措施,包括像提高銀行的儲備金率等傳統的貨幣政策手段。
由于中國相對落后和分散的金融體系,僅僅依靠以金融工具為基礎的貨幣控制措施很難達到目的,所以中國金融管理機構開始調整戰術,從控制貸款的成本轉變為控制貸款的質量。中國領導人當然不會讓這個正在過熱的經濟來個硬著陸。從中國應對1993—1994年的經濟過熱、2001年全球衰退和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情況來看,我相信中國經濟最終會實現軟著陸。
記者:既然中國經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成為亞洲經濟發展最關鍵的因素,那么它的減速,即使是短期的、局部的,也會影響到亞洲經濟的持續增長。哪些國家受到的沖擊會比較大?
羅奇:中國經濟是最近才成為亞洲新的增長引擎的。中國去年出口增長了40%,這對亞洲剛剛開始的復蘇是一個重要的動力,但現在中國經濟已經開始減速了,而且是在亞洲經濟有可能出現危機的時候。
日本的私人消費增長率一直徘徊在1%—1.5%,可以說,日本經濟從去年年中開始的復蘇主要是靠中國拉動的。一旦中國經濟減速,肯定會給日本帶來不利。
還應該看到的是,在亞洲,并不只是日本把中國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韓國也一樣,去年韓國出口的增長額中,有36%來自于對中國的出口。目前,韓國經濟正受到信貸和固定資產泡沫的沖擊,因此中國經濟減速帶來的沖擊可能會更大。
另外中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也都會受到更大的沖擊。還有澳大利亞,中國已經超越新西蘭、美國和韓國,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中國經濟減速當然會給上述國家和地區帶來風險。沒有兩場危機會是完全相同的
記者:所有亞洲國家都會這樣嗎?比如像印度,它仍然處在一個強勁的增長期內。
羅奇:當然,不是所有的亞洲國家都面臨我說的問題,印度就是一個例外。
在過去六周我訪問的亞洲國家中,印度的發展是最讓我感到驚奇的。印度并不像一些亞洲國家主要是靠外需拉動,它的平衡增長模式讓許多亞洲國家羨慕。但是,印度的政治基礎影響了它最近的經濟改革,因此我懷疑在未來的幾年里,印度能否在增加亞洲經濟活力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記者:內需是亞洲經濟的老問題,它既有全球貿易體制不平衡的問題,也有亞洲國家整體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你認為亞洲國家該如何應對呢?
羅奇:亞洲正在進入一個與過去相似的經濟下滑期,目前亞洲地區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現在特別需要建立起靠內需支持的經濟發展基礎,特別是私人消費。我的觀點是,亞洲如果不能建立一個平衡增長的基礎,外部動蕩的因素就往往會被放大。因此,亞洲需要在“兩條戰線”同時推進,一是更平衡的增長;二是為達到這種平衡提供政策支持。
由于奉行以推動外需為主的增長戰略,亞洲官方外匯儲備中持有巨額美元資產。雖然這種做法防止了貨幣大幅度升值,保證了出口型增長,但是,這樣做下去,亞洲發展自主性內需就沒有積極性。我認為這將使亞洲的惡性循環長久化。
在1997-1998年的金融危機之后,亞洲國家開始整修被危機破壞了的金融大廈,但是,沒有任何兩場危機是相同的。如果過于關注如何應對像上一次那樣的危機,也許會錯失應對下一次危機的時機。
▲人物簡介:史蒂芬·羅奇,摩根斯坦利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
羅奇先生是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在《機構投資者》雜志的全美及全球研究隊伍排名榜中一直名列前茅。近幾年,他還被華爾街最大的研究報告電子發行機構“FirstCall”評選為“全球擁有最多讀者的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