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鏈緊張 負面效應顯現
“德隆系”的崩塌,在第一時間向所有人傳遞了宏觀調控使企業資金鏈繃緊的信息。緊接著,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反映,有關部門要求在“五一”長假前暫停一切貸款。不久,一些正常經營的上市公司告訴記者:銀行正要求公司提前償還未到期貸款,公司財務主管為躲避追債而不能到公司正常上班。
兩個月后,國家公布的信貸統計數字更為直觀:截至今年6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18.1萬億元,同比增長16.7%。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7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6.3%,增幅比去年同期減緩6.8個百分點。這個幅度不可謂不大。然而,如果商業銀行像去年一樣,在利潤的驅動下,貸款增長出現“前高后低”的狀況,那么全年貸款增速下滑的幅度則將更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6月,人民幣貸款新增1.43萬億元,按可比口徑比去年同期少增3501億元,其中,僅6月份就少增2396億元。在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增加7331億元,同比多增738億元;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增加6733億元,同比少增額高達3812億元。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正是企業維持正常運轉所需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銀行卡緊這個口子,企業資金鏈又怎能不繃緊?
資金鏈條一緊張,負面效果立即顯現,主要表現在產成品庫存資金占用和應收帳款快速上升。據國家發改委的統計,截至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達9370億元,同比上升近20%,升幅同比提高9.5個百分點;應收賬款凈額近2萬億元,上升18.4%,提高7.4個百分點。庫存增長最快的正是被列為信貸檢查重點的冶金、機械等行業。
對此,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當前工業企業生產性流動資金不足問題已成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他帶有幾分無奈地說:“希望貨幣管理當局和銀行監管部門要求銀行對企業正常資金需求予以滿足。”
信貸壓縮過快 銀行風險加大
6月末,我國貨幣供應量和人民幣貸款的增幅均已回落至年初制定目標之內。然而,一些專家指出,貨幣供應量(尤其是狹義貨幣M1)和貸款增長的降幅過快,對經濟軟著陸將有一定負面影響。
國家發改委經濟所金融研究室主任宋立就持這樣的觀點。他認為,本輪宏觀調控中的信貸政策,旨在加強對商業銀行的審慎性監管,符合成熟市場經濟中銀行業監管的發展趨勢,但執行中由于缺乏經驗,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尤其是由于剎車過快,雖然貸款過快增長的勢頭基本得以遏制,但也有可能引發一些宏觀經濟和金融風險問題。
宋立說,去年貸款快速增長雖然引發了一定程度的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壓力,但由于股票市場和債券融資相對有限,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有一定折扣。而由于貸款投放在時間和行業上的過分集中,銀行系統性金融風險有可能增大。今年,由于信貸壓縮過快,有可能出現信貸供應低于經濟增長所要求的信貸供求均衡量,如果后續信貸不到位或者資金鏈條突然中斷,在一般情況下屬于正常的貸款,就可能成為不良貸款。他認為,目前,由于信貸收縮過快而加大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情況的可能性正在進一步加大。而這正是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近年反復強調需要避免的。
理性回歸 有選擇地放松信貸
由投資過熱所引發的本輪宏觀調控,其主旨也在于使投資增長回到正常區間。目前,國家宏觀調控部門的主流意見認為,投資增速保持在20%-25%為適當。那么,這一目標現已接近實現:上半年投資增長速度已降為28.6%,而5月和6月單月的投資增長都在25%以下。如果確認投資增速已得到控制,下一階段宏觀調控的目標應是把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鞏固和保持下去。在這樣的背景下,繼續保持強力的收緊信貸政策顯然已不合時宜。
為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建議,應通過相關措施,要求各商業銀行全面落實適度從緊、區別對待的方針,不能片面理解。杜絕“少貸少犯錯誤,不貸不犯錯誤”的思想,杜絕對在建、擬建項目一律叫停的簡單做法。
從管理部門來看,目前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對于信貸政策的態度,也有比較明顯的松動。央行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將準確把握貨幣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引導商業銀行正確判斷市場風險,及時為好的企業提供正常流動資金支持。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近日在浙江調研時也強調,要保證企業正常的生產資金需要,積極支持包括中小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健康發展。
這些無疑意味著,信貸政策正在出現微妙變化:由過度緊縮,朝著有選擇地放松的理性方向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