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前期碩大的投資泡沫,中國有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內通過行政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其他國家似乎都應將其他宏觀經濟工具束之高閣,單單依賴行政手段來解決經濟問題就夠了。但是,甚至連溫家寶總理都不這么認為,近期他在部署工作時還強調,堅持不放松對宏觀經濟的調控。
信貸緊縮有側重
中國的宏觀調控確實有效地減緩了部分板塊的發展步伐,但是,在我們看來,這種方式卻造成了大量經濟上的低效率,尤其是地方銀行并未像央行所期待地那樣執行,對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的貸款緊縮過度,但對于、固定資產投資的貸款艾過于寬松。
中國的未償還貸款總量已從去年年底的21.1%降至今年六、七月份的16.7%和]5.9%。然而這主要是由于在這兩個月內,.大量的未償還貸款被注銷所致。這也是為什么人民幣未償還貸款在六、七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長13.9%、13.1%,比公布的經濟增長率16.3%、15.5%低了許多的原因。如果把六、七月份注銷的貸款3510億、284億元計算進去,新的借貸規模就會上升至2850億元左右。經過調控后,短期貸款在七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這比去年6月份的15%和去年年底的12.7%都要低。
雖然緊縮并非過度,但許多企業已經開始抱怨,認為緊縮已經到了它們無法承擔的地步,這很可能是因為大量的緊縮是針對中.小型企業和私營企業的。這也反映出,中國企業的運作嚴重依賴于銀行借貸。許多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和私營企業,都是利用短期借貸來進行固定資產投資。與此同時,中長期借貸,尤其是針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借貸在七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9%,僅比六月份略低。如果眾多企業僅僅因為中等力度的緊縮而陷入困境的話,那問題就比較嚴重了。確實,眼下問題更多的集中于借貸而不是貸款增長,銀行還是給予了固定資產和大型國有企業太多的借貸,與此同時卻對中小型企業和私營企業緊縮得厲害。
事實上,中國各銀行的所做所為從其自身立場來看是合情合理的。大型國有企業的破產仍是禁忌,這樣使得國有企業,即便是管理不當的國有企業的貸款風險也比中小型企業、私營企業要小得多。并且,許多國有大型企業與各級政府都有良好的關系,如果銀行停止向它們借貸,就會承受相當的壓力,于是中小型企業和私營企業的短期貸款將首先被否決。而從政府的立場上來看,中小型企業、私莧企業也處于次要地位。實際上,中國的中小型企業、私營企業的狀況大相徑庭,但銀行由于缺乏正確評估它們信貸風險的能力,只好一概停止借貸。正因為中小型企業、私營企業的借貸更多的是短期貸款,而大型國有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更多的卻是中長期借貸,當央行要求銀行緊縮信貸時,銀行很自然就會先緊縮先到期的短期貸款。
重新調整借貸政策
彭博資訊近日引用《中國日報》的消息報道說,中國最大的水泥生產商之一的安徽海螺水泥公司將投資30億元在廣東省英德市興建一家賓館、一家水泥廠和若干塑料制品廠,竣工后的水泥廠年產量將達到六百萬噸。與此同時,臺灣的一家水泥企業竟然也計劃在同一座城市內投資25億元興建水泥廠。很顯然的是,大企業仍然可以得到銀行的信貸來進行大的投資項目,哪怕是投資已經明顯過熱的行業中。
中國人民銀行要求各銀行重新調整借貸政策的舉措將會令一些人興奮不已。一方面,這一調整意味著將會向中小型企業、私營企業發放更多的貸款緩和它們的信貸危機;另一方面,央行也在要求銀行進一步緊縮對固定資產投資的放貸,這將影響到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大型國有企業。這次政策調整是合理的,事實上這也印證了我們過去的推測:中國政府對企業破產采取了限制措施,一旦破產風險增大時,政府將助企業一臂之力。這將幫助解決實現軟著陸‘:但卻是以壓縮企業的邊際收益為代價的。
如果沒有一個高效運作的市場機制,想要強制推行這一調整,說服各銀行按央行的意愿行事,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銀行本身并不想將借貸從大型國有企業轉向中小型企業、私營企業身上,央行意志所起的作用將會是有限的。因此,中國央行正在考慮放松利率的事宜,這樣,銀行就會更愿意借貸給中小型企業和私營企業了,目前許多中小型企業被迫在“黑市”上借人高利貸的行為也將會減少。盡管如此,利率調整政策在出臺前肯定會有不少的反對聲音出現。
升息成為出路
其實,讓投資降溫更有效的手段是調高利率。為什么中國投資增長的如此之快,就是因為使用資金的成本太低所致。調高利率將通過更有效的途徑來減少投資,企業的利潤會降低,用來投資的資金也將相應減少。同時提高借貸和儲蓄利率將使得資金重新分配給消費者、銀行兩大層面,中國現在需要的不是投資,而是消費。
此外考慮到近年來銀行大規模向外借貸了將近30000億的資金和盲目投資,貸款到期后,將很有可能出現大量的不良貸款。如果不盡早通過升息來提高銀行利潤去應對這一局面,那么幾年后不良貸款開始顯山露水時再采取行動就晚了。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中國于2006年元月份將對外資開放零售銀行業務。這些外資銀行沒有任何負擔,將很容易擊潰中國的各地方銀行,并將最好的客戶從它們手中搶走,不斷上升的不良貸款將明顯制約地方銀行的競爭力。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跡象說明,中國政府想到了這一點,很多地方政府甚至一些中央部門仍反對上調利率。
我們認為,目前中國上調利率的可能性不大。沒有市場機制和高利率來調節投資水平,我們不知道中國政府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出抉擇,決定究竟應該投資到哪方面。行政命令將導致政策前搖后擺,并會引起嚴重的經濟上的低效率和政策混亂,而經濟上的低效率就意味著整體利益遭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