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基礎知識 » 正文

玉米知識文庫

  作者: 來源: 日期:2004-09-30  

一. 玉米的基本知識 
  


  玉米是我國第二大糧食品種,種植面積平均在2500萬公頃左右,年產量則達到1.2億噸,播種面積和產量都處于世界第二位。我國玉米的分布較廣,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都有種植,主產區是東北和華北玉米主產區以及西北的一部分地區。專家預計,我國玉米總生產量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保持相對穩定。

  我國不僅是世界玉米的主要生產國,也是玉米的主要消費國,總消費水平在1.2億噸左右,約占世界玉米消費總量的19%。玉米的下游產業鏈長,涉及種植、養殖、食品、化工、醫藥等諸多行業。從消費結構上看,我國食用、飼用玉米總量穩定增長,但相對比例逐年下降,而工業用玉米的絕對量和相對比例都大幅上調,代表了未來玉米消費的主要趨勢。

  由于玉米子粒和植株在組成成分方面具有許多獨特之處,使得玉米具有了廣泛的利用價值。世界玉米總產量中直接用作食糧的只占三分之一,大部分用于飼料、工業加工等方面:

  1、直接食用。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糧之一,現今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人口以玉米作為主要食糧,其中亞洲人的食物組成中玉米占50%,多者達90%以上,非洲占25%,拉丁美洲占40%。玉米的蛋白質含量高于大米,脂肪含量高于面粉、大米和小米,含熱量高于面粉、大米及高粱,但缺點是顆粒大、食味差、粘性小。在生活水平較低地區,玉米是重要的食糧。在城市及較發達地區,玉米是調劑口味不可缺少的食品。隨著玉米加工工業的發展,玉米的食用品質不斷改善,新的玉米食品如玉米片、玉米面、玉米渣、特制玉米粉、速食玉米等隨之產生,并可進一步制成面條、面包、餅干等。玉米還可加工成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醬油、白酒等,這些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很受歡迎。

  2、飼料用途。玉米是"飼料之王"。據報道,100千克玉米的飼用價值相當于135千克燕麥,120千克高粱或150千克秈米。以玉米為主要成分的飼料,每2~3千克即可換回1千克肉食,玉米的副產品秸稈也可制成青貯飼料。世界上大約65-70%的玉米都用作飼料,發達國家高達80%,是畜牧業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礎。

  3、工業加工用途。玉米子粒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初加工和深加工可生產二、三百種產品。初加工產品和副產品可作為基礎原料進一步加工利用,在食品、化工、發酵、醫藥、紡織、造紙等工業生產中制造種類繁多的產品,穗軸可生產糠醛。另外,玉米秸稈和穗軸可以培養生產食用菌,苞葉可編織提籃、地毯、坐毯等手工藝品,行銷國內外。

  (1)玉米淀粉:玉米在淀粉生產中占有重要位置,世界上大部分淀粉是用玉米生產的,美國等一些國家則完全以玉米為原料。為適應對玉米淀粉量與質的要求,玉米淀粉的加工工藝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發展。特別是在發達國家,玉米淀粉加工已發展成為重要的工業生產行業。

  (2)玉米的發酵加工:玉米為發酵工業提供了豐富而經濟的碳水化合物。通過酶解生成的葡萄糖,是發酵工業的良好原料。加工的副產品,如玉米浸泡液、粉漿等都可用于發酵工業,生產酒精、啤酒等許多種產品。

  (3)玉米制糖:隨著科技發展,以淀粉為原料的制糖工業正在興起,品種、產量和應用范圍大大增加,其中以玉米為原料的制糖工業尤為引人注目。專家預計,未來玉米糖將占甜味市場的50%,玉米將成為主要的制糖原料。

  (4)玉米油:玉米油是由玉米胚加工制得的植物油脂,主要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其中的亞油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是構成人體細胞的組成部分,在人體內可與膽固醇相結合,呈流動性和正常代謝,有防治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玉米油中的谷固醇具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富含維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治干眼病、夜盲癥、皮炎、支氣管擴張等多種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玉米油還有營養價值高、味覺好、不易變質等特點,因而深受人們歡迎。
二.玉米生產情況

  玉米是中國三大糧食品種之一,年種植面積達到2500萬公頃左右,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華北玉米主產區以及西南西比的一部分地區,年玉米產量達到1.2億噸,播種面積和玉米產量都處于世界第二位,但我國玉米單產同世界其他農業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中游水平,未來我國播種面積擴大的可能性較小,因此依靠農業科技,努力提高玉米單產將是我國未來玉米生產的主要趨勢。

  (一)種植情況

  玉米在我國的種植范圍很廣:南自北緯18度的海南島,北至北緯53度的黑龍江省的黑河以北,東起臺灣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但是,玉米在我國各地區的種植分布卻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大致形成一個從東北到西南的斜長形玉米栽培帶。我國玉米種植劃分為六個區,為北方春播玉米區、黃淮海夏播玉米區、西南山地玉米區、南方丘陵玉米區、西北灌溉玉米區、青藏高原玉米區。

  每年四月開始,我國由北到南依次進入玉米種植期。受氣候條件、種植方式、積溫等因素影響,不同地區的玉米種植期、發育成熟期差別較大,主要表現為:北方地區玉米播種早,發育成熟期長;南方地區玉米播種晚,發育成熟期短。

  (二)產量情況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播種面積的增加和雜交技術的廣泛采用,我國玉米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1998年全國玉米總產量達到創記錄的1.33億噸,比1979年的6004萬噸增加1.22倍。玉米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已經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8%提高到90年代末的近27%,因此玉米生產是我國糧食生產中最為活躍的因素。

  我國玉米生產很不平衡。玉米產區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和西南、西北,北方的遼、吉、黑、內蒙、晉、冀、魯、豫8省區生產了全國70%以上的玉米,尤其是東北地區(含內蒙),常年玉米播種面積800萬公頃,近年來播種面積有所下降,正常年份玉米產量4000萬噸左右,產量占全國的三成多,東北地區也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玉米產地。華北地區的晉魯冀豫四省常年玉米播種面積800萬公頃,正常年份玉米產量4000萬噸左右,產量約占全國的30%。而長江以南(含長江流域)的15省市區常年玉米播種面積600萬公頃左右,正常年份玉米產量2800萬噸左右,約占全國玉米總產的21%。近二十年來,西北五省區的玉米播種面積的比例提高了1倍,達到了215萬公頃,產量也由1985年的519.6萬噸上升到1998年的1115.6萬噸,由銷區變為產區。在2000年的國內種植結構調整中,擴種玉米又成為南方解決早秈稻積壓的主要措施,2000年長江以南的一些省、市、區玉米播種面積有了較大幅度增加;而東北地區(含內蒙)由于玉米積壓過多,在種植結構調整中,玉米播種面積減幅達17%以上,由1999年的826.8萬公頃減少到672萬公頃;全國玉米播種面積也由1999年的2590萬公頃減少到2306萬公頃,減幅為11%。

  從玉米單產數量來看,東北地區的單產量有所下降,華北地區的單產量穩步增加,華中地區的單產量大幅增長,尤其是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區,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含量的提高,玉米單產量在近十年來出現了很大飛躍。全國玉米平均單產的數量從長期來看,是穩定提高的,但具體到每一年,并不是每年都比上年提高的,并且隨著基數的不斷增大,提高的難度也在加大。

  (三)種植成本

  玉米的生產成本主要由種子、化肥、機耕、農藥、灌溉、脫粒、送糧、人工、農業稅、(鄉村)統籌提留款等構成。此次根據我們對吉林省吉林市舒蘭地區的普通農戶調查表明,每公頃玉米產量在8-9噸左右,每公頃種植成本約為3000元左右,平均375元/噸 。

  (四)未來趨勢分析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2003年的玉米總產量在近10年來算是偏下水平。我國玉米生產數量的減產主要是由于種植面積降低導致的,非農業占用耕地的增加導致每年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而在中國農業科技多年來沒有什么投入的情況下,玉米的單產不也會有更大的提高。加上農產品在前幾年連續幾年下滑,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居高不下,各種雜稅負擔加劇,而且從比較收益率來看,農民現在種植玉米的積極性要比油料作物、棉花和稻谷為低,所以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降低。但今年國家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免征農業稅試點、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擴大良種補貼品種、對土地實施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和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等重大政策,能夠推動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因此未來我國玉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等仍可能繼續持平。

三.中國玉米生產成本和價格

  一、生產成本

  玉米的生產成本主要由種子、化肥、機耕、農藥、灌溉、脫粒、送糧、人工、農業稅、(鄉村)統籌提留款等構成。此次根據對吉林省吉林市舒蘭地區的普通農戶調查表明,每公頃玉米產量在 8-9噸左右,每公頃種植成本約為3000元左右,平均375元/噸 。農戶的種植成本主要包括:

  化肥--二氨(400斤,520元),尿素(500斤,400元),鉀肥(200斤,220元),小計:1140元

  種子--80斤,320元

  農藥--100元,噴灑農藥人工費:50元,小計:150元

  田間管理--頭遍地:150元,二遍地:150元,小翻:100元,間苗:80元,種地:80元,小計:560元

  收割--400元

  短運--150元

  脫粒--100元

  總計--2820元

  二、價格

  (一)收購價格

  東北玉米基本采用人工烘干,容重低,破碎多,顏色偏紅,口感差,無甜味,而且在烘干過程中導致營養損失。華北玉米基本采用自然晾曬,籽粒飽滿,容重高,破碎少,色澤好,黃色素完整,適口性好,有甜味。因此,東北玉米的質量總體上低于于華北玉米,在正常年份里,華北地區的自然晾干玉米比東北的烘干玉米價格要高出20-30元/噸。

  (二)收購費用

  東北玉米收購環節的費用主要包括三個部分:收購費、烘干費、倉儲費。收購費包括人員工資、檢驗費、電費等,一般在20-30元左右。烘干費一般在30-50元左右,水分越高烘干費用越高,從24-25%的含水量降到14%需30多元/噸,從27-28%含水量降到14%大約需40元/噸,春節后的玉米已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脫水,水分含量已降低至20%左右,比節前可節省20元/噸的烘干費,而且大型倉庫的烘干費用一般要低于小型倉庫的烘干費用。如果收儲單位自己有糧庫,倉儲費成本估算在5元/月左右,如果租借其他倉庫進行短期存儲,倉儲費用一般也不會超過0.1元/噸·天,一般情況下,收儲單位大都按照"勤進快銷、邊進邊銷"的原則進行銷售,以求降低倉儲和管理成本。

  華北玉米不需要進行烘干,倉儲費成本估算在8元/月左右,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超出東北地區,因此收購環節的各項費用也略高于東北地區。
 
四.玉米消費概況


  我國不僅是世界玉米的主要生產國,也是玉米的主要消費國,年總消費水平在1.2億噸左右,約占世界玉米消費總量的19%,從近幾年看,我國玉米市場供略大于求。從消費結構來看,我國食用、飼用玉米總量穩定
增長,但相對比例逐年下降,而工業用玉米的絕對量和相對比例都大幅上調,成為未來玉米消費的主要趨勢。

  一、玉米加工消費的總體情況

  (一)地區消費情況

  我國玉米消費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地區消費分布極不平衡。從玉米主產區和主銷區的分布來看,可分為:"自給有余"型,主要是玉米帶北段的東北平原區。"自給自足"型,主要是玉米帶中段的黃淮海平原,區域內消化略有剩余。"自給不足"型,主要是長江流域以南及其他地區。玉米的銷區主要集中在華南、華東和西南地區,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由于飼料工業和畜牧業發達,雖然玉米產量僅占全國的20%,消費量卻達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

  由于玉米市場這種消費分布不平衡的特點,中國玉米市場形成了以東北、華北玉米為供應主體、以南方沿海和內陸省區為消費主體的"北糧南運"的格局。中國加入WTO后,隨著玉米進口配額的增大和國內市場運力日趨緊張,"北糧南運"的格局也將發生逐步的微調,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會在國際市場價格有優勢的時候適量進口一定數量的玉米,同時,國家為了維持國內供需平衡,北方繼續保持一定數量的出口,我國玉米市場將在"北糧南運"的基礎上,形成"南進北出"的新格局。

  (二)玉米分用途消費情況

  玉米的用途非常廣泛,既可以作為食用的糧食,也是很好的工業加工原料。我國的玉米消費呈現糧經飼多用的特點,玉米消費結構逐漸由過去的食用消費向飼料、工業加工為主的多方向、多領域、多層次消費轉變。在我國,從用途看,玉米的消費主要分為食用消費、飼料消費、工業消費和種用消費。飼料消費在國內玉米消費中占主導大地位。工業玉米消費屬于玉米產業中的朝陽行業,是玉米總消費中增長最快的部分,玉米加工在食品、醫藥、化工等領域得到了很多應用,我國玉米加工產業屬于國家重點扶持的產業,正處于高速成長期,未來需求前景看好。此外,隨著儲藏條件的改善和運輸方式的變化,玉米的損耗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這也為玉米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飼料用玉米消費情況

  玉米的籽粒是良好的飼料,可直接作為豬、牛、雞等畜禽飼料。玉米秸稈可替代部分玉米籽粒,作為反芻動物良好的飼料來源。此外,玉米加工副產品也是重要的飼料資源,世界上約65%的玉米用作飼料,發達國家高達80%,我國則在70%以上。

  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以飼料為基礎的畜產品及水產品的需求還將大幅增加。在畜牧業和養殖業的拉動下,我國飼料產業仍將保持平穩增長,而玉米作為飼料生產的主要原料,其消費也將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

  從飼料玉米消費的地區分布發展看,呈現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方面飼用玉米消費逐步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以及農村地區轉移,另一方面是從東南沿海及長江流域地區(即傳統的玉米銷區)向我國華北及東北地區(即傳統的玉米產區)轉移,而且這種轉移是伴隨著我國畜產品生產向玉米產區實行戰略轉移而進行的。

  三、我國食用玉米消費情況

  我國玉米食用消費隨生活水平的變化而有所變化。上世紀80年代以前,其95%以上是玉米初級加工食品,即玉米碴、玉米粉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作為口糧的消費量逐年減少。到90年代以后,由于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膳食結構和消費傾向的改變以及新技術的應用,非口糧玉米食品的質量和口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使得食用增加和減少的因素大致相互抵消,食用消費量開始處于相對穩定階段。90年代以來,總體來看,玉米的年食用消費總量相對比較穩定,約700萬噸左右,占常年產量的百分比總體上相對穩定在6%左右,近年來略呈上升趨勢。

  四、我國工業用玉米加工消費情況

  玉米是三大糧食作物中最適合作為工業原料的品種,也是加工程度最高的糧食作物。玉米加工業的特點是加工空間大、產業鏈長,產品包括淀粉、淀粉糖、變性淀粉、酒精、酶制劑、調味品、藥用、化工等八大系列,但主要是淀粉及酒精,其它產品多是這兩個產品更深層次的加工品或生產的副產品。據測算,深加工玉米可比原糧玉米增值3-8倍。

  我國玉米深加工起步較晚,80年代以前不足玉米整個消費量的1%,而且加工品檔次也較低,80年代以后玉米工業加工轉化的速度明顯加快。從目前來看,我國淀粉和酒精行業消費的玉米量最大。近年來,我國玉米深加工產業呈現國內競爭國際化的市場格局,由于產能增長迅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國內產業集中化趨勢明顯,尋求規模經濟與產品深化是企業競爭的基本途徑。總體來看,未來幾年國內變性淀粉、玉米油、淀粉糖、玉米酒精及檸檬酸等產品均具有比較好的需求前景。
 

五.玉米的國內市場流通情況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東北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糧食調出區,華北地區玉米調出量逐步減少,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則成為最大的玉米調入區。在我國玉米北糧南運的流通格局中,主要的玉米集散中心有五個:即產區的長
春—四平—鐵嶺一帶鐵路沿線、大連—鲅魚圈—錦州港口沿海一線、華北黃淮地區、銷區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江浙滬地區。

  (一)長春—四平—鐵嶺一帶鐵路沿線

  該地區處于東北玉米產區的心臟地帶,商品量大,輻射范圍廣,不僅覆蓋東北、華北玉米主產區,而且還直接輻射到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以及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等中國絕大多數省區。這一集散中心銷往其他省區的內貿商品玉米可達2000萬噸以上,其中吉林約900-1000萬噸,黑龍江約500-600萬噸左右,遼寧和內蒙各400萬噸左右。

  (二)大連—鲅魚圈—錦州港口沿海一線

  該地區從糧源以及流向來看,是長春—四平—鐵嶺集散中心的一個分枝或延伸。正常年景下,每年內貿運輸量可達650-700萬噸,約占東北玉米內貿數量的1/4-1/3左右。此外,我國的外貿出口玉米幾乎全部通過該地轉運,自1999年以后隨著玉米外貿出口量的不斷增加,每年出口數量在1000萬噸左右。

  (三)華北黃淮地區

  該地區是我國中原地區的玉米集散地,也是階段性的供應地。在每年的10月至來年的3、4月間,由于該區域的糧源充足,其集散功能較強,不斷向南方及周邊省區供給玉米,4月以后,隨著該區域糧源的減少逐漸轉為玉米銷區,集散功能漸弱。近年來,該地區的玉米消費增長較快,尤其是山東已經成為玉米凈銷區,因此該區域能向外提供的商品玉米數量僅在1000萬噸左右。與東北集散地比較,該區域輻射范圍較小。

  (四)珠江三角洲地區

  1、流通數量

  廣東地區玉米年需求量在700萬噸左右。廣東地區玉米流通的主要港口是深圳赤灣碼頭、廣州港(黃埔港)和媽灣港。其中赤灣碼頭是廣東地區最大的糧食吞吐碼頭,玉米和大豆年吞吐量分別為500萬噸和400萬噸。2003年廣州港接運糧食266萬噸,其中玉米93萬噸,小麥28萬噸,大豆90萬噸。

  2、運輸方式

  廣東地區各港口玉米絕大多數來自東北,赤灣碼頭船舶的裝載能力多在5萬噸以上,廣州港無法停靠5萬噸以上的貨輪,大多是2-3萬噸級別的船型。

  珠江三角洲的短途玉米運輸一般根據珠江水汛變化選擇不同裝載量的船舶,轉運出港的玉米90%是通過50-1000噸不等的小駁船運出,其余則通過汽車運輸。

  3、運輸費用

  北良港至赤灣港船運費1999年為50元/噸,到2003年下半年最高上漲至130-140元/噸,錦州港至赤灣港船運費上漲至170元/噸,目前船運費有所回落,現在錦州港至赤灣船運費為120-130元/噸,北良港至赤灣港船運費為110元/噸。東北船舶運輸多數是港口和船東聯合壟斷經營。赤灣港散裝糧食儲存能力在100萬噸左右,玉米占其中的60%。到港玉米在貨船到期的情況下會進入堆場短期存放,堆場費用為:10天以下免費、10-15天5角/噸、15天以上每隔5天增加5角/噸,堆場存放的玉米一般在10-15天左右。一條5萬噸的貨船完全卸載需要5天時間,裝卸費用統一為21元/噸,轉到倉庫加收12元。廣州港散玉米的港雜費是19元/噸。

  (五)江浙滬地區

  華東江浙滬地區從東北采購玉米的運輸方式主要是鐵路,這是由于鐵路的運費較低,而且鐵路運費是國家統一規定的,變化不大,成本比較容易控制。而海運不僅運費較高、價格波動大,而且在運輸過程中還面臨較大的玉米損耗。從山東、河南地區采購的玉米也可以采用汽運,但由于今年國家對汽車超載督查嚴厲,汽運成本增加,汽運方式已很少采用。

  (六)未來變化趨勢

  從國內玉米產業的基本特點看,未來一段時期內玉米“北糧南運”的流通格局將依然成為主旋律,同時也會階段性伴以“南進北出”。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判斷:第一,盡管未來我國傳統玉米產區的消費需求增長較快,但南方省區玉米需求仍將繼續保持增長,只是增長速度相對放緩,總體看,北糧南運仍是國內玉米流通的主基調。第二,由于華北地區玉米消費增長很快,玉米供求逐步趨向平衡,凈外調玉米數量將減少,商品性玉米調出區將進一步集中到東北地區,玉米調運跨度增大,而南方省區對玉米的需求從總量來看仍不斷增加,因此,當東北或華北黃淮主產區歉產時,勢必部分影響南方沿海省區的玉米供給,很可能出現階段性、局部性需求缺口,需要適量進口玉米作為調劑和補充。反之,當東北或華北黃淮地區玉米豐產時,會出現階段性、局部性的玉米供給過剩,此時,東北地區將階段性適量出口非轉基因玉米。第三,從國內供需總量的平衡來看,即使未來玉米需求增長潛力較大,但由于我國玉米綜合生產能力仍會保持較高的水平,今后一段時期內不會出現較大的缺口。而且,當國內外價差過大而導致進口玉米數量激增時,政府必然會采取一些合法措施調控進口總量和進口節奏。綜上所述,未來我國玉米將呈現一種以“北糧南運”為主體,以少量“南進北出”為補充的流通格局。(國際期貨供稿)

 

六.玉米進出口貿易


  一、進口情況

  從玉米的進口情況看,80年代初我國玉米進口規模比較大,并且呈現凈進口格局,其中1983年進口達到211萬噸。此后我國玉米進口迅速下降,有些年份已降至為零,但仍有極個別年
份出現玉米進口急劇增加的現象,如1987年玉米進口達到154.2萬噸,比上一年增加95.4萬噸;1995年進口玉米518.1萬噸,比上一年增加518.0萬噸,創下玉米進口的歷史最高水平。近年來我國玉米進口已基本趨于停止,而出口量大增,呈顯著的凈出口格局。在我國玉米進口來源國的分布中,從歷年來的進口情況看,玉米進口來源國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國、阿根廷等少數幾個國家。在幾個玉米進口量比較大的年份中,1990年我國進口玉米36.9萬噸,其中來自美國的玉米占96.6%;1995年進口玉米518.1萬噸,其中來自美國的玉米占96.0%;1996年進口玉米44.1萬噸,其中來自美國的玉米占77.2%,阿根廷占22.6%。

  二、出口情況

  長期以來我國主要是以玉米出口為主,自80年代中期后我國玉米出口開始迅速增加,到90年代初我國玉米出口規模繼續波動增長,1992年已經達到1034萬噸,突破千萬噸大關,當年玉米出口已占到玉米產量的10.8%,占全球玉米總出口份額的14.0%。90年代中期我國玉米供應出現緊張,玉米出口又迅速下降。但90年代中后期,我國糧食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農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農產品供給初步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特別是1998年我國玉米達到了創記錄的1.33億噸,連續的豐產使得主產區玉米供過于求非常嚴重,因而90年代末至今玉米出口又呈現了大幅增長的局面,2002年玉米出口達到1167.3萬噸,為歷史最高水平,當年玉米出口占到玉米產量的9.8%,占全球玉米總出口份額的14.6%。

  我國玉米出口對象國基本都位于周邊地區,占整個出口量的90%以上。2002年我國玉米出口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明顯增大,市場占有率由2001年的7.6%擴大到2002年的14.6%,其中韓國市場占有率將從36%增加到60%以上;馬來西亞市場占有率將從61%增加到90%以上;印度尼西亞市場占有率將從31%增加到75%以上。同時,玉米出口的市場覆蓋面也在迅速擴大,2001年出口1萬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只有10個,它們主要分布于中國周遍的亞洲地區。而2002年出口1萬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19個,分布范圍已擴展到較遠的中東、非洲和加勒比地區。2002年,作為玉米進口大戶的臺灣也首次臨時取消了禁止進口大陸玉米的禁令,有2.4萬噸大陸玉米運抵臺灣。

  從出口玉米糧源來看,我國玉米出口地區非常集中,即主要位于我國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等省(區),此外地處華北地區的河北省也有一定數量的玉米出口,而其它地區玉米出口數量極少。東北地區玉米出口要占全國玉米總出口的90%以上,而其中又以吉林省出口規模為最大,90年代以來吉林省玉米出口占全國份額基本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東北地區絕大多數玉米是經過大連海關出口。1993年東北地區共出口玉米1000.6萬噸,占全國總出口份額的90.2%,其中吉林出口696.3萬噸,占全國總出口的62.7%;2000年東北地區共出口玉米957.2萬噸,占全國總出口的91.5%,其中吉林出口368.5萬噸,占全國總出口的35.2%;2002年東北地區共出口玉米1105.4萬噸,占全國總出口的94.7%,其中吉林出口792.5萬噸,占全國總出口的67.9%。華北地區玉米出口一般只占全國總出口的6%左右,其中河北省玉米出口相對較多,而作為本區玉米生產大省的山東省,由于當地玉米轉化發展迅速,出口已逐漸停止。

  (六)未來趨勢分析

  在玉米出口方面,總的來說我國將呈下降趨勢,其主要原因是國內玉米需求不斷增長,從長期看將供不應求。然而,近兩年來,我國玉米出口出現了大幅增長的現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國內目前庫存還較充裕,尤其是玉米主產區在國內玉米市場完全放開前泄庫壓力較大;二是政府政策扶持,給出口玉米提供補貼;三是正好趕上美國玉米價格上漲,使得我國低價玉米能夠迅速占領亞洲各大主要市場。應該說,盡管我國玉米運輸較美國存在明顯優勢,但如果沒有玉米出口扶持政策,我國玉米在價格上將明顯高于國際市場玉米價格,在與國外轉基因玉米的市場競爭中將處于劣勢。同時,連續大量出口玉米必然會使我國玉米的合理庫存大幅降低,國家從市場安全角度來考慮也不適宜連年大量出口玉米。因此,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玉米出口將會逐漸減少。

 

七.玉米產業政策變化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糧食品種之一,也是我國的主要糧食品種,產量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4。由于我國的各項糧食政策幾乎都涉及到玉米,也影響著玉米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糧食政策和玉
米政策是分不開的。糧食政策也就是玉米政策。

  一、玉米政策的演變

  新中國成立初期,對糧食流通實行在國營商業領導下的自由購銷政策,供求雙方都通過市場調劑余缺。1953年10月,為適應計劃經濟體制和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需要,開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對玉米進行高度統一的計劃管理,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

  1978年底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農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放開了糧食集貿市場,國有糧食企業開展議價購銷業務,對農民完成征購任務后的玉米,允許多渠道經營,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糧食生產有了迅速增長。

  1985年,國家將糧食統購改為合同定購,定購的品種為玉米、小麥、稻谷、大豆,定購外的糧食實行市場價。在銷售上也逐步縮小糧食統銷范圍,將工業、飼料用糧退出統銷范圍,改為由市場調節。從而形成了計劃購銷與市場購銷并存的糧食流通雙軌制。糧食價格的雙軌制的實行,進一步擴大了市場機制在糧食購銷上的作用,促進了生產,活躍了流通。但糧食雙軌制也存在著許多弊端,同一糧食品種有兩種不同購銷方式和價格,經常引起磨擦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糧食市場的混亂和無序,使改革處于一種拉鋸狀況,加大了改革成本。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1993年2月,國務院發出了《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提出了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放開糧食價格和經營,保留糧食定購數量,價格隨行就市;為了防止 "谷賤傷農"或糧價暴漲,實行收購最低保護價和銷售最高限價,由各省分散決策,兩三年內完成,從而徹底結束了自1953年開始的長達40年之久的糧食統購統銷的歷史使命。

  1998年5月,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重點是"三項政策,一項改革",即"敞開收購,順價銷售,封閉運行,加快國有糧食企業自身改革",并對糧食實行壟斷收購,禁止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以外的單位和個人直接到農村收購。然而,糧食收購實行保護價,銷售卻隨行就市,購銷體制不對稱,玉米收購保護價高,市場價低,形成了購銷價格倒掛,順價銷售困難,庫存積壓嚴重,所需的儲存費用和補貼越來越多,國家和地方都不堪重負,并使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政企不分,缺乏經營自主權,難以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

  2001年8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市場化取向。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糧食購銷和糧食價格形成的作用,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健全完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和糧食市場體系,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我國國情的糧食流通體制。

  2003年8月15日國務院下發了《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進一步完善了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體系,對中央儲備糧收購、銷售、年度輪換的計劃、儲存和動用等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規范了國家調節糧食市場供求和平抑糧食價格波動的宏觀調控措施,有利于有效發揮中央儲備糧在國家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為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打下了基礎。

  2004年5月23日下發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了"放開收購市場,直接補貼糧農,轉換企業機制,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宏觀調控"的改革思路,明確了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原則、主要任務和步驟。與2004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相配合,初步構成了我國現行的糧食(玉米)政策框架體系。

  二、現行玉米政策

  (一)玉米生產政策

  在玉米生產方面主要的政策有:(1)繼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減免農業稅。(3) 建立直接補貼制度。(4)實行良種和購置農機具補貼。(5)推廣先進實用技術。(6)加強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建設。(7)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8)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加強對化肥出廠價和流通環節進銷差率、批零差率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流通環節的加價幅度,降低化肥零售價格;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業生產資料行為,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二)玉米流通政策

  在玉米流通方面主要的政策有:(1)糧食購銷市場化。從2004年起,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市場和價格,國有糧食企業和其他糧食經營者都進入市場購銷糧食,自主經營,公平競爭。(2)以市場為主形成糧食價格。(3)建立糧食市場體系。繼續辦好農村集貿市場,建設糧食批發市場,提升市場服務功能,取消糧食運輸憑證制度和糧食準運證制度,嚴禁各種形式的糧食區域性封鎖,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引導企業入市成交。(4)穩定發展糧食期貨市場。我國糧食期貨交易已逐步走向規范、成熟,具備了發展的基礎。糧食購銷市場化和加入WTO,更為糧食期貨市場發展創造了條件,也使糧食期貨交易成為農民安排生產,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抵御市場風險和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5)加快國有糧食企業改革。(6)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鼓勵各種所有制的企業、經銷商和個人從事糧食經營活動;培育市場中介組織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引導農民以多種形式組織起來進入市場購銷糧食,充分開展競爭,推動糧食市場發展。(7)搞好糧食市場管理,維護糧食流通秩序。(8)建立糧食流通法規。出臺了《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規范糧食流通秩序奠定了基礎。(9)完善糧食宏觀調控。由以行政命令為主進行調控轉向以經濟手段為主進行調控,健全和完善中央和省級糧食儲備制度和調控機制。(11)限制庫存和穩定市場糧價制度。(12)實行以貸款風險控制為核心的信貸金管理辦法。(13)支持糧食經營,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渠道作用。

  (三)消費(加工)

  在玉米消費(加工)方面主要的政策有:(1)促進玉米轉化增值。(2)發展糧食加工業。(3)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4)陳化糧定向處理。(5)支持燃料酒精生產。
 
八.玉米的國家級質量標準

 


  我國玉米國家級質量標準有三個,分別是最基礎的玉米國標、用玉米國標以及工業用玉米國標。這三個標準既相互聯系又各有特點。玉米國標是大宗玉米的通用標準,廣泛適用于商品玉米的收購、貯存、運輸、加工以及
銷售。而飼料用玉米標準和工業用玉米標準針對性更強,在玉米國標的基礎上,又有一些變化和調整。這三個標準共同點是以水份、雜質、不完善粒、生霉粒等作為衡量玉米品質的主要指標;其不同點在于飼料用玉米除保留容重等主要指標外,還增加了粗蛋白質這一技術指標,而工業用玉米則舍棄了容重這一指標項, 代之以淀粉指標來進行定等。

  總體看,容重、雜質、水分、不完善粒以及生霉粒指標是衡量玉米質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標,具有廣泛代表性和權威性。

  我國不同產地玉米在質量上存在以下差異:(1)容重在正常年景,東北內蒙玉米的容重最高,通遼和赤峰玉米的質量基本在二等以上,一等占到90%;玉米70%以上為二等;玉米質量一般,60%-70%能達到三等;玉米50%能達到二等,80%能夠達到三等。但玉米容重受年景影響較大,比如2003年由于天氣原因,導致玉米水分較大,容重減少,吉林省的二等玉米只占總產量的50%左右,黑龍江玉米大部分都為等外。

  在正常年景,華北和的玉米基本都在二等以上,尤以北部、河北邢臺以北地區的玉米質量為好。

  (2)水分在正常年景,東北地區玉米收獲時水分在28%-30%,年景不好時最高達到35%-40%。內蒙玉米的水分稍低,一般在24%左右,有時會達到27%-28%。

  東北地區由于冬季天氣寒冷,自然晾干玉米的比例較小,除內蒙通遼和遼寧西南以外,大部分是烘干玉米。烘干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是直接烘干至14.5%左右,在存放過程中,水分逐漸散失至14%以下;二是先晾干至水分20%左右,然后再烘干。東北地區春節前上市的玉米主要采用第一種方式,由于一次降水幅度過大,容易造成玉米籽粒發癟和容重偏低。而春節后上市的玉米主要采用第二種方式,事先自然晾干時間較長,因此籽粒飽滿,容重普遍較高。在一般情況下,糧庫將水分只降到14.5%,因此在10、11、12三個月,東北玉米很難達到14%的水分,到第二年4、5月份經過幾個月的自然失水后,才能達到14%的標準。從產區到銷區的運輸過程中,水分有時還可能進一步下降。但作為國儲糧收購的玉米,烘干后水分基本上在14%以下,最多不超過14.5%。也有的糧庫根據買方的要求來確定烘干效果,水分指標由購買者自定,一般自13%-15%不等。

  與東北玉米相比,華北玉米收獲時水分較低,大多在18%至20%左右,而且氣溫高于東北地區,一般晾曬5-6天就可以達到15%以下,因此幾乎全部采用自然晾干方式進行降水。正常年景時,河北玉米水分在16%-18%左右,山東玉米的水分在14%-16%左右。

  (3)雜質東北玉米由于采用機器烘干,雜質較少,一般不超過1%,有的地區雜質甚至小于0.5%。華北玉米采用自然晾干,晾曬過程會摻入大量雜質,因此華北地區的玉米雜質偏多,有時超出1%,需要額外過篩整理。

  (4)不完善粒東北玉米在烘干過程中,降水過快極易造成破碎,機械操作也造成破碎粒比例增加,同時烘干造成了熱損傷粒增多,因此破碎粒普遍高于5%。烘干玉米經過儲存、出庫、再到轉運、裝卸、搬倒、再入庫、再出庫等一系列環節后,破碎粒還會有所增加,導致不完善粒普遍達到8%。

  華北玉米采用自然晾曬,破碎粒較少,基本都控制在5%以內,質量稍好一些的只有2%。在現貨收購中,一般規定不完善粒總量不得超過5%。

  (5)生霉粒東北玉米收獲時期水分很高,如果在收獲期雨水多,收割后玉米保管儲存不善,極容易出現玉米生霉現象。在年景不好的時候,大部分玉米生霉粒都會超過2%,有的甚至高達5%以上。小農戶受儲存環境和儲藏技術的限制,無法嚴格按照標準進行儲存和通風,因此東北玉米在4月份以前生霉粒很少,4月份以后生霉粒比例會大幅提高。內蒙玉米的生霉粒含量較低甚至幾乎沒有,最多也不超過2%;遼寧的略高些;黑龍江玉米水分不均,生霉粒最高。


九.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合約及交割標準

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合約

交易品種          黃玉米
 
交易單位         10噸/手
 
報價單位         元(人民幣)/噸
 
最小變動價位    1元/噸
 
漲跌停板幅度    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4%
 
合約月份        1、3、5、7、9、11月
 
交易時間        每周一至周五上午  9:00-11:30   下午 13:30-15:00
 
最后交易日       合約月份第十個交易日
 
最后交割日        最后交易日后第二個交易日
 
交割等級       符合《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交割質量標準(FC/DCE D001-2004)》
 
交割地點          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指定交割倉庫
 
最低交易保證金        合約價值的5%
 
交易手續費             不超過3元/手
 
交割方式                 實物交割
 
交易代碼                    C
 
上市交易所           大連商品交易所
 

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交割質量標準(FC/DCE D001-2004)(略)

十.國際玉米期貨市場介紹

  玉米是世界三大農產品之一,年產量6億噸左右,國際間年貿易量達7000萬-7500萬噸。早在1848年,現代玉米期貨交易的雛形就已經在美國的玉米主產區形成,150多年來,玉米期貨已經成為各國農產
品期貨交易所的主要上市品種:美國、日本以及南美和南非等12個玉米主產和主銷國進行了玉米期貨交易,玉米期貨已經成為目前農產品期貨市場中成交量最大的品種。

  美國玉米期貨市場介紹

  美國是世界玉米生產、消費和貿易第一大國,以芝家哥期貨交易所(CBOT)為代表的美國玉米期貨市場以其強大的玉米現貨市場為依托,在全球農產品期貨市場中歷久彌堅、獨領風騷。以CBOT為代表的美國玉米期貨市場同現貨市場有效接軌,其形成的玉米期貨價格成為世界玉米市場價格的“風向標”,該市場擁有相當可觀的市場規模,而且流動性、價格發現和轉移風險等經濟功能亦比較完善,其玉米期貨合約及交易交割規則的設計和修改中的經驗更是成為世界期貨市場的共同財富,為眾多期貨交易所借鑒和采用,并在全球樹立了農產品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經典范例。

  一、 CBOT玉米期貨合約的主要特點

  發達的玉米現貨市場為美國玉米期貨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早在1848年,美國中部地區種植玉米的農民為了防止秋收后面臨的價格風險,就在春季播種時提前賣出玉米,由此形成了現代玉米期貨交易的雛形,并最終催生了現代期貨市場;1865年,世界上第一張標準化期貨合約——玉米期貨合約在CBOT上市交易,開創了世界期貨市場的新紀元。

  1.玉米期貨年成交量始終保持在諸多農產品品種的前列

  玉米是CBOT最早的交易品種,也是最重要、最成熟的交易品種之一,很受投資者的青睞。20世紀70年代之前,玉米在CBOT總成交量的比例在5-30%之間大幅波動;70年代以后,玉米交易量所占比例逐漸上升并保持穩定,在30-40%間窄幅波動,玉米期貨也在此期間確立了在CBOT農產品品種中的領先地位。在2000年和2001年,CBOT玉米合約的成交量分別為1678萬張和1673萬張,是同期大豆合約的1.35倍左右,約占CBOT七種農產品期貨成交總量的35%。

  2. CBOT玉米期貨價格走勢穩定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對一個成熟的期貨市場而言,其價格走勢的理想狀態是活躍而不失平穩。根據1992年以來CBOT玉米的年內價格波動情況分析,玉米期貨價格最低為192.25美分/蒲式耳,最高為382美分/蒲式耳,價差近1倍。同時,其價格走勢又不失穩健,1992-2001年10年間,玉米年內價格波動幅度最高為125.5美分/蒲式耳,最低為8.39美分/蒲式耳。相對其他品種,玉米價格的年內變化相對平緩。

  3.CBOT玉米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具有高度相關性,玉米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得到良好發揮

  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相關性是衡量期貨市場功能發揮程度的重要指標。通過選取1991年9月-2002年10月CBOT三月期合約的月末收盤價和美國玉米的現貨價格,并經過嚴格的統計分析,CBOT玉米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Pearson相關系數為0.875,這表明二者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4. CBOT玉米期貨合約成為玉米及其相關產業進行保值的重要工具

  根據美國期貨監管機構CFTC的統計,CBOT玉米期貨一半以上的交易來自玉米及其相關產業的保值交易,如農場主、養殖廠等。這表明CBOT玉米期貨市場擁有了相當可觀的市場規模,而且其流動性以及價格發現功能發揮良好,得到了有關現貨企業的認可和青睞。

  二、CBOT玉米期貨市場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CBOT玉米期貨市場的發展與其良好的外部市場和政策環境是分不開的,發達的玉米現貨市場、美國政府的市場化玉米產業政策、以及美國政府對玉米期貨市場的主動利用保障了美國玉米期貨的持續和穩定發展。

  1.美國發達的玉米現貨市場

  (1)美國是全球玉米生產、消費和貿易中心。美國是世界上玉米產量最大的國家,玉米播種面積占世界玉米總面積的1/4,總產接近世界總量的1/2,貿易量占全球貿易量的2/3。美國玉米生產、消費和貿易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美國玉米現貨商對于玉米價格的敏感性要比其他國家強得多,使美國玉米期貨市場具有世界上最廣泛的客戶基礎和巨大的影響力,這是影響美國玉米期貨市場持續活躍的根本因素。

  (2)美國玉米產業具有完善的檢驗體系和倉儲運銷體系。美國糧食檢驗實行政府管理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體系。完善的質量監督、行業組織和運銷體系構成了美國玉米現貨市場高效合理運作的基礎,市場參與各方可以各司其職,管好自己的份內之事。在此基礎上,CBOT可以從容面對一些在國人看來是較難處理的問題,直接沿用現貨市場的標準和通行做法,而不必通過期貨市場來規范現貨市場秩序,矯正現貨市場的一些不合理做法,只需做好期貨市場的本職工作。

  (3) 美國玉米加工產業發達。美國生產的玉米大都用于生產配合飼料,用作飼料的谷物中玉米占將近90%,每年飼料工業消耗的玉米大約占玉米總產的60%左右。美國中西部玉米帶的幾十個州是美國飼料的主產區,同時這些地區的畜牧業也非常發達。在美國,玉米除了主要用于飼料工業外,在食品及輕工等行業也應用廣泛,主要用于生產淀粉、酒精、玉米油等。美國玉米加工利用的特點是規模大、品種多、產品附加值高,已開發的玉米加工產品達數千種。在消費產品中玉米作為原料或配料每加工一次,都增加了玉米的經濟價值;提供和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增加了生產商、運輸服務商、零售商及供應商的收入。研究表明,如果美國玉米出口總量的10%是加工產品,而不是商品玉米,就可多創造10萬個就業崗位,增加20億美元的個人收入和50億美元的產值。

  2.美國政府的市場化的玉米產業政策是CBOT玉米期貨市場成功運作的重要保證

  CBOT的玉米期貨市場能夠發展到今天的規模,與美國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息息相關;同時,CBOT玉米期貨市場的發展也為美國政府利用玉米期貨市場,制定有關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1) 美國政府支持自由競爭的玉米市場。二戰后由于美國實行政府指導價,降低了套期保值的需求,減少了吸引投機者的價格波動,導致了棉花期貨交易的幾近滅絕。再如1948-1965年,玉米價格由政府支持價格和存貨管理政策主宰,此期間的玉米期貨交易量大幅下降。目前,美國政府已經逐漸取消政府干預糧食價格的行為,偶爾采用控制庫存的方式實行支持價格,玉米現貨市場是一個近乎完全競爭的市場,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為玉米期貨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美國政府玉米產業政策的支持。由于美國玉米生產具有較大的波動性,經常出現過剩問題,因此,美國糧食政策在玉米生產方面的基本目標是限制生產,同時對農民實行收入支持,使其保持一個穩定的收入水平。例如,1983年實行的玉米休耕計劃就是一種實物形式的直接補貼。這一措施在補貼農民的同時也大大減少了政府大量玉米庫存的負擔。1996年4月美國頒布了新的農業法案,廢除了實施多年的農產品保護價格和生產不足補貼,取消了玉米休耕計劃,并規定從1996年開始逐步減少,直至2002年完全取消政府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從而使政府對農業的支持與農產品價格及農民生產計劃脫鉤,給予農民更大的生產決策權,使農業生產更加依賴于市場。新法案的實施改變了美國原有種植結構,1996年新法案實施當年,美國玉米的種植面積就比上年擴大了13%。

  3.美國政府對玉米期貨市場的利用推動了美國玉米期貨市場的持續發展

  美國政府一開始對于初期農產品期貨市場也是持否定和不認可態度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政府對于期貨市場的認識是負面的,甚至企圖禁止和控制。其后經過近50年的發展,期貨市場的合理性才為美國政府所認識,政府對于期貨市場的政策開始松動。如在套期保值的規定方面,1968年赦免的范圍放寬至相關產品的套期保值,數量增加至一年的生產需求。1976年赦免的范圍再次放寬:允許通過小麥期貨為未來的面粉需求做套期保值,通過玉米期貨為未來玉米加工產品做套期保值,通過玉米期貨為出售玉米種子和甜玉米做套期保值以及通過成品期貨為原材料頭寸做套期保值。從發展情況看,只要交易者以持有現貨為運作基礎,就可以不斷得到套期保值的機會。

  對期貨市場功能有了一定認識后,美國政府開始加強了對玉米期貨市場的利用,主要是通過以下兩條途徑進行:第一,直接利用。政府部門在制定宏觀政策時,將期貨價格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如美國政府在確定土地休耕和農產品補貼政策時,就重點參考了CBOT相關產品的價格。第二,間接利用。主要是指政府及有關組織進行宣傳時,向農民及有關各方從正面宣傳期貨市場。如從1993年開始,美國農業部鼓勵伊利諾依州、愛荷華州和印第安納州的部分農民進入CBOT的期權市場,購買玉米、大豆和小麥的看跌期權,以保護農民不因市場谷物價格下降而受到損害。美國國家谷物和種子基金會(National Grain and Feed Foundation)給農場主散發的一份回避風險的手冊中所言,期貨價格變化的風險同生產風險、信用風險和人類行為風險并列是美國農場主必須面對的四大風險之一,現貨市場的參與者實質就是期貨市場的參與者,二者具有一致性,農場主在進行現貨貿易中,如果沒有期貨市場頭寸作保值,對方會認為你在賭博,交易成功的幾率很低,同樣農場主在參與期貨市場時,也要向銀行報告他們的保值頭寸和交易所要求增加保證金的時間表。美國政府的相關政策效應在玉米期貨市場中反應明顯,并三、CBOT完善的內在玉米期貨市場體系

  CBOT玉米期貨市場的制度建設和變革造就了完善的玉米期貨市場體系,從而增強了投資者參與玉米期貨交易的信心,為玉米期貨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1.合理的合約設計

  玉米期貨合約的設計完全符合期貨運行規律的基本要求,符合合約標的物——玉米的生產經營特點,而且期貨合約的設計也能夠有效滿足期貨交易者進行套期保值和風險投機的實際需要。例如,合約規格為5000蒲式耳,這與玉米現貨的主要運輸工具——駁船的運輸容量一致;CBOT合約月份的設置參考了美國玉米的作物周期;合約周期的延長照顧到跨年度保值的需求;合約交割標準品替代品的設計及升貼水數值的確定充分考慮到美國玉米現貨市場的質量分布狀況及現貨實際等。

  2.玉米期權是CBOT玉米期貨市場的有益補充

  CBOT的玉米期貨市場能夠發展到今天的規模,與CBOT完善的玉米產品設置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1985年,CBOT成功推出玉米期權合約交易,有效地強化了玉米期貨合約在CBOT農產品期貨市場中的地位,為期貨投資者提供了更有效的保值工具,使保值更加精準,同時,玉米期權這種更具金融色彩的衍生工具的推出,吸引了更多的玉米產業外的投資者參與,也有效地促進了玉米期貨交易規模的擴大。CBOT玉米期貨與期權市場的相互配合和促進,有效地保證了玉米交易規模在CBOT農產品市場中的領先地位。

  3.科學合理的交易交割制度和自律監管體系是CBOT玉米期貨市場發展的重要保證

  經過50余年的發展,CBOT形成了一套適合玉米期貨交易的合理的交易交割規則和自律監管體系,為玉米的期貨交易創造了良好的交易環境,促進了玉米期貨市場的發展。

  CBOT在制定交易和交割制度時,充分考慮到美國玉米現貨貿易,制定了相對寬松的制度,如與現貨習慣完全一致的沿依力諾依河裝運單交割體系、近交割月不加收保證金并放開漲跌停板等制度,以適應市場參與者對于期貨市場的需要,使期貨市場始終處于低成本的運行狀態,直接促成了玉米期貨交易的高度活躍性。

  美國玉米市場在15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發展起一套完善而科學的監管體系,如大戶報告制度、市場準入制度以及稽查等制度,保證了玉米期貨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公開性,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增強了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

  CBOT玉米期貨市場的發展,一方面得益于美國發達的現貨市場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與CBOT完善的玉米合約和規則設計密切相關,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支持,最終成就了世界最發達的玉米期貨市場。作為剛剛起步的中國玉米期貨市場,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

  以TGE為代表的日本玉米期貨交易情況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玉米進口國,年進口量占世界總進口量的20%左右。獨特的市場地位使得日本玉米期貨市場得到了較快發展,目前已有三家交易所開展了玉米期貨交易。在這三家日本交易所中,東京谷物交易所(TGE)的玉米期貨合約十分成功,交易量曾一度超越芝加哥期貨交易所,2001年位列世界第二大農產品期貨合約。

  TGE成立于1952年9月,當年10月開始上市交易小豆、大豆及馬鈴薯淀粉3個品種。1992年玉米期貨上市后逐漸成為該所的支柱品種,并在世界農產品期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TGE玉米期貨的產生和發展

  1992年4月,TGE進行玉米期貨交易試驗;1994年4月,正式開始玉米期貨交易。TGE在推出玉米期貨之初,投資者對其比較陌生,初期成交量和持倉量不是很大,1993和1994年,玉米合約年成交量的規模為200萬-400萬手,年末持倉為20萬手,占TGE總成交量和持倉量的20%左右。1995、1996年是TGE玉米合約大發展的兩年,玉米成交量和持倉量呈幾何基數的增長,尤其是1996年創造了成交1603萬手和持倉56萬手的記錄。此后,TGE玉米合約一直保持比較穩定的發展態勢,年成交量保持在1000萬手左右的規模,持倉量維持在30萬手上下的規模,成為TGE最重要的品種之一。

  二、 TGE玉米期貨市場的主要特點

  1.玉米合約成交規模基本穩定,但近年有所下滑

  TGE玉米合約規模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呈現爆發性增長,目前該市場已逐漸趨于平穩,年成交量和持倉量基本穩定,近年來隨著該所NON-GMO大豆及ARABICA咖啡合約的推出,玉米成交規模有下滑趨勢。

  2.TGE玉米期貨市場與CBOT玉米期貨價格相關性強

  日本是世界玉米第一進口大國,其第一貿易伙伴是美國。因此,日本與美國玉米市場聯系十分緊密,反映在期貨市場上,兩國間期貨市場價格具有較高的相關性,相關系數達到0.844以上。

  三、TGE玉米期貨市場合約及規則的特點

  由于TGE玉米期貨的標的物主要是來自美國的進口玉米,因此TGE的合約與規則大體上與CBOT的玉米期貨合約和相關規則較為接近,但TGE也根據本國玉米現貨市場的特點,將本地化作為玉米合約及規則設計的重要一點。

  1、 合約的主要特點。

  交割品設置符合進口貿易習慣。在TGE玉米合約中,規定的交割標準等級為美國3號玉米,1號和2號玉米可以進入交割,但不升水。該規定與一般的進口貿易合同一致。

  合約規格充分考慮貿易習慣和投資者的需要。TGE的玉米合約規格為100噸,相對于年1600萬噸的消費量,該規格顯然有些偏大。該所做出這樣的選擇,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慮:第一,日本具有進口資格的企業只有數10家,進口運輸依賴海運,每一船的裝載量以萬噸計,同時,日本國內對玉米需求的企業也不多,因此,盡管玉米消費量不大,但由于需求者數量不多,單位消費量較大,作為基本保值單位的玉米合約規格確定為100噸也就順理成章了;第二,出于吸引跨市套利者的考慮。CBOT玉米合約規格為5000蒲式耳,相當于127噸,TGE將玉米合約規格設計為100噸,與CBOT玉米規格大致相當,有利于跨市套利者使用。

  2.嚴格的保證金制度、限倉制度、強行平倉制度和漲跌停板制度構筑起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

  TGE采取了較為嚴格的保證金制度,保證金分為基本保證金、定時保證金以及臨時保證金,保證了客戶的履約能力。TGE對玉米期貨合約按距離交割期的遠近,限制投資者持有的合約數量,有效組織了價格操縱風險的發生。TGE的強行平倉制度和漲跌停板制度也相當嚴格,保證了客戶的清償能力和整個市場的安全。

  3.交割制度貼近現貨習慣,降低了交割成本、提高了交割效率

  TGE玉米期貨交易雖然開始較晚,但其上市后不久便取得巨大成功,甚至一度趕上CBOT的成交量,交割制度功不可沒。由于日本的玉米全部依靠進口,為了和現貨習慣相匹配,TGE的玉米交割采取了CIF港口筒倉內散裝交貨方式,并將交割放在一個月的時間段內進行,以適應進口到貨時間的不確定性。

  其他國家的玉米期貨市場

  相對于美國、日本兩國,巴西、阿根廷、南非等二線玉米生產國產銷量相對較小,市場影響力不大。盡管如此,這些國家仍根據本國玉米現貨市場的特點,建立了自己的玉米期貨市場,但成交量較小,在世界玉米期貨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不足1%。盡管如此,這些期貨交易所在發展玉米期貨市場中取得的一些經驗仍然值得汲取。

  1.良好的玉米現貨基礎是這些國家建立玉米期貨市場的前提條件

  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玉米生產基地,巴西、阿根廷兩國年玉米產量分別為4000萬噸和1500萬噸左右,位居世界第三位和第六位。兩國共有四家交易所從事玉米期貨交易,分別是:巴西期貨交易所(Brazilian Mercantile and Futures Exchange)和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Buenos Aires Cereal Exchange)、布宜諾斯艾利斯期貨交易所(Buenos Aires Futures Exchange)、羅薩里奧期貨交易所(Rosario Futures Exchange)。南非也是世界玉米的重要生產國,年玉米產量在1000萬噸左右,因此,該國的南非期貨交易會(SAFEX)于1995年成立了農產品市場交易分部,上市交易了玉米合約。

  2.玉米期貨交易規模普遍較小

  南美洲幾家玉米期貨市場大多建立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幾年來,玉米期貨交易規模有所擴大,如1997年,BM&F的玉米期貨交易量為18907手,2003年上升到43902手,六年間增長了132%。盡管如此,南美各交易所的玉米成交絕對數量仍然很小,不足CBOT、TGE等交易所玉米成交量的1%。而且,玉米期貨交易在本交易所內地位相對較低,如2002年,BM&F的玉米成交量僅占該所成交總量的0.02%,布宜諾斯艾利斯期貨交易所的玉米期貨交易量僅有310手,相當于該所成交量的4.53%。

  3.各交易所玉米合約設計的特點

  南美幾家交易所以及南非期貨交易所的玉米期貨合約設計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交割標的物有所不同

  如阿根廷的三家交易所將符合本國權威機構制定的主流品級的2號硬玉米作為交易標的質量標準,BM&F將對玉米的質量要求明確寫在合約條款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南非期貨交易所根據本國玉米品種的情況,分別設計了針對種皮為白色和黃色的玉米合約。

  2.交易規格不同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兩家交易所和南非期貨交易所的玉米期貨的規格都是100噸,羅薩里奧交易所的玉米期貨合約的規格為50噸,BM&F交易所的玉米期貨交易規格只有20噸。

  3、交割方式不同。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兩家交易所和BM&F交易所的玉米期貨采用實物交割的方式,而羅薩里奧交易所的玉米期貨合約則采用現金交割的方式。

十一.近年我國玉米價格回顧

 

  1996年-2003年的8年間,我國玉米價格的走勢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周期:

  第一周期:1996年1月至1998年8月,周期長32個月。在1996年1月至1997年7月,價格主要表現為
下跌態勢,1997年8月到1998年9月價格主要表現為上漲態勢。以吉林省的價格為例,期間的最高價格為1473元/噸,最低價格為965元/噸。

  導致本周期前半段內玉米價格下跌的主要因素包括兩個方面:

  首先,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由過熱向正常轉變,物價由高向低回落,帶動玉米價格出現同方向變動。1994-1995年我國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現象,并導致期間國內物價和糧價水平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1996年國內經濟過熱問題逐步解決,經濟運行形勢向健康發展,物價和糧價水平也相應回落。

  其次,國內糧油商品供需關系由此前的偏緊轉向平衡有余。在1994-1995年,我國包括玉米在內的糧食產量出現下降,特別是1994年減產幅度更為明顯,導致期間糧食供應出現偏緊預期,并伴隨出現糧價上漲。1995年玉米產量逐步回升,到1996年玉米產量繼續增長,創造了截至該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市場供需狀況由偏緊預期向平衡有余轉變,糧價也開始自高位回落。

  國內玉米價格在1997年7月份降至該周期的最低水平,此后價格開始快速上漲,并在1997年10月份達到最高水平。以吉林省為例,1997年10月當地玉米的平均價格為1275元/噸,較同年7月份的965元/噸的最低價格上漲了32%。期間推動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內玉米供給水平因產量下降而下降,供需關系轉變推動價格上漲(1997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為2378萬公頃,同比減少3%。期間玉米生產在7-8月份遭遇了嚴重的干旱,導致當年玉米單產水平較上年減少了16%);二是養殖業快速發展,玉米需求增幅顯著(1997年我國肉類總產量5267萬噸,較上年增長15%,1998年肉類總產量為5724萬噸,同比增長9%,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飼料產量的增長和對玉米等飼料原料的需求);三是政府保護價收購政策對市場價格起到了穩定作用(1997年我國開始實行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保護價收購政策,即政府對不同的糧食品種確定不同的保護價和定購價,并規定當市場價格低于政府制定的保護價后,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將以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戶交售定購糧后所剩余的可供出售的糧食。1997年吉林省出臺的玉米定購價格為1040元/噸,保護價為960元/噸。保護價政策的出臺是該周期的后一階段價格在較高水平相對平穩運行的重要因素)。

  第二周期: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周期長35個月。

  在該周期中,國內玉米價格在1998年9月到2000年3月份期間表現為下跌特征,期間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包括:

  第一,產量恢復性增長,并創造歷史最高水平,供給增加造成價格下跌。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顯示,1998年我國玉米產量達到了13295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較上年增產2864萬噸,增幅達到27%。1998-2000年國內玉米年均產量為12235萬噸,高于1996-1997年11589的年均產量;

  第二,養殖業增幅減緩,飼料產量及飼用玉米需求量下降。1999年至2001年我國肉類總產量分別為5949萬噸、6125萬噸和6334萬噸,產量的年度間增幅分別為4%、3%和3%,增長速度明顯低于1997年和1998年兩位數的平均增幅。肉類產量增幅減緩影響了飼料產量的增長速度,進而影響了飼用玉米消費量的增長速度。

  第三,是政府玉米保護價水平不斷下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玉米價格走勢。1998年吉林省將保護價水平由上年的960元/噸下調至920元/噸,1999年和2000年的保護價分別定在820元/噸和860元/噸;

  2000年4月是該周期價格的最低時期,此后價格開始逐步回升,并在2001年7月時達到本周期的最高水平。期間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政府保護價水平提高,2001年吉林省玉米的保護價確定為930元/噸,較上年提高了8%;第二,國內玉米供給量再次因產量降低而下降,形成價格上漲的推動力量。2000年我國玉米產量因遭遇旱災降至1.06億噸,為1995年以來產量次低年份;第三,是國內養殖需求保持剛性增長勢頭,玉米飼用需求量不斷增長。2001年我國飼用玉米需求量較上年增長3.4%,高于上一年(指1999-2000年)3.0%的增長速度。
第三周期:2001年8月至2003年12月,周期長29個月。

  本周期在持續的時間上較上兩個周期要短,并且價格的波動性也相對較低,突出表現為兩頭高,中間穩的特征。在2002年1月到20
03年8月份期間的價格變動對"穩"字的特征表現得尤為突出。

  總結本周期影響玉米價格變動的因素,更多的體現在因供求關系引起的價格季節性波動上。在本周期開始的時間,處于新產玉米上市前夕,市場價格受未來玉米供給量將增長的預期影響而呈現季節性的下跌。在2002年到2003年8月份期間,國內糧食和玉米產量相對穩定,需求增幅相對平緩,對期間玉米價格的平穩運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2003年8月份起,國內玉米價格開始快速上漲,并且漲勢持續到2004年的一季度。2003年8月吉林省玉米的平均價格僅為970元/噸,到2003年12月份時已經漲至1100元/噸,漲幅13%。

  首先,糧食減產引發供給憂慮,供需格局漸變推動糧價上漲。

  2003年我國玉米產量為1.16億噸,同比減產4.3%,并成為2000/01年度以來連續第四年當年產量不能滿足需求量,需要通過上年庫存來進行調劑。

  同期,我國小麥和稻谷的產量也連續下降,當年產量不能滿足當年需求量,需要通過調劑庫存來實現總量供需平衡。

  其次,宏觀經濟持續出現過熱跡象,引發通貨膨脹憂慮,推動物價和糧價上漲。

  自2003年下半年起經濟學界已經開始了關于"國內經濟是否過熱"和"國內物價是否存在通脹壓力"的討論。

  再次,糧價上漲激發市場購買興趣,需求方大量采購活動和供給方囤糧待價行為加劇市場供需矛盾。在價格上漲的過程中,飼料廠、淀粉加工企業等用糧單位均在不同程度上調高了企業的原料庫存比例。

  同期,市場上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和貿易商的收購熱情也不斷上漲,一些此前很少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的企業也參與到市場中來,不但加劇了市場上的競爭性收購局面,同時在收購單位中因對未來價格繼續持看漲預期而形成的囤糧待價行為還惡化了市場供求區域性失衡的局面,對價格上漲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最后,物流不暢加劇了產銷區間糧食供應的區域性失衡局面,并推動了價格的上漲。鐵路運力緊張制約東北地區稻谷和玉米的外運數量,從而加劇了市場上糧食供給區域失衡,是推動價格上漲不可忽視的因素。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