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播放器av少妇影院-欧美xxxxbbbb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放-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www.jhygf.com

當前位置: 首頁 » 產業政策 » 正文

05經濟難點:農民增收 投資過熱 體外資金

  作者: 來源: 日期:2005-01-11  
    2004年中國經濟出現了許多亮點:宏觀調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經濟保持著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避免了大起大落,部分過熱行業已從盲目投資的狀態中走出來。

     展望2005年的經濟走勢,專家提出,要保持國民經濟良好的發展勢頭,三方面的問題值得關注:鞏固“三農”領域出現的亮點、使百姓的消費潛力得到合理釋放、管好銀行“錢袋子”的同時保證正常資金供給。  

     難點一:農民收入如何持續“提速”

     2004年,中國農業劃出了一條漂亮的上行曲線。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支農扶農政策的影響下,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成為中國經濟走勢的最大亮點之一,全年糧食總產量將超過4550億公斤預期目標,5年糧食減產局面一舉扭轉。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預計超過5%,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好政策”和“天幫忙”。在高糧價的比較效益下,一些農村也出現了值得注意的“警號”:有的地方“回鄉務農熱”引起爭地糾紛,有的則出現“壓經擴糧”“毀草種糧”的苗頭。

     在黑龍江、湖南、江西等糧食主產區,賣糧的農民喜上眉梢,錢袋子普遍鼓了起來,但受國際市場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當地種植大豆的農民卻高興不起來,價格一路下跌。2004年12月中旬,在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大白菜的價格是每公斤九分錢;河北固安縣的一些農村,每公斤則賤到兩三分錢,河南甚至出現全省范圍內多品種蔬菜“賣難”。

     與此同時,“高價農資”對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的消極影響值得關注。2004年以來農業生產成本特別是化肥價格持續上漲,很大程度上侵蝕了糧食增產帶來的收益。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農資價格出現歷史罕見的淡季逆勢上漲趨勢,2005年農資市場調控難度加大。

    中央黨校“三農”問題專家曾業松研究員說,今后在支農補農的政策上既要保持穩定性,連續性,又要進一步擴大范圍,加大力度,增強政策的“邊際效應”,實現農民的增富減貧。要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必須抓住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要素,切實保護好耕地,積極引導農民理性種糧,引導農民建立銷售協會等中介組織,積極利用期貨市場,開拓國際市場,避免糧食市場出現新的大起大落,影響農民增收。  

     難點二:投資過熱與消費平穩不協調

     積極的消費拉動是保障國民經濟平穩健康增長的重要動力。在加強宏觀調控的拉動下,2004年的消費增長速度有所提高。但是,一些專家認為,投資過熱而消費平穩仍然是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不協調現象,甚至形成強烈反差。

     汽車市場:群眾持幣待購成主流心態。據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統計,汽車交易最火爆時,一天整個市場能成交300多輛車,而近來整個市場成交量最少時僅四五十輛。2004年在該市場貸款買車的已不足10%,而在市場最火時,貸款買車的能占到總銷售量的三到四成。一些業內人士說,中國車市已經進入一個結構性的銷售低潮,其中銀行收緊信貸是一個重要原因。

     房地產市場:在一系列中央宏觀調控的政策出臺后,2004年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過快的局面初步得到控制,房屋新開工面積、竣工面積增速放緩。然而,依然旺盛的需求使房地產預期利潤率在“打壓聲”中不退反進,部分城市房價上漲幅度超過20%。另一方面,面對2005年可能存在的“加息”因素影響,許多購房者徘徊在“買”與“不買”之間。

     農村消費市場:2004年,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消費潛力很大。然而,與龐大的農村消費市場相比,當前不少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著眼點,特別是耐用消費品的設計多數是以城市需求為基礎,農村消費市場流通組織不發達,農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些假劣農資、假冒商品問題仍然突出,農村消費不旺。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有關調查顯示,未來3年內四成以上農村家庭將把純收入主要用于子女上學,其次是用于農業生產資料;排在第三位的是建房裝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指出,在對投資項目“有保有壓”的同時,應大力促進消費需求“升溫”,應該有更寬松的政策出臺。例如小額信貸、短期信貸、中長期優惠信貸及各種專項信貸等一系列靈活、多樣的消費信貸組合,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為降低實施消費信貸風險,應該逐步建立起個人信用體系。  

     難點三:資金出現“體外循環”苗頭

     一些專家認為,如果放松宏觀調控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反彈。但如果繼續實行過緊的政策,則可能對地方經濟和民營企業以及對資本市場的正常運轉造成一些困難。這是2005年宏觀調控中的難點之一。

     2004年6月,福建省福安市涉及金額數億元的地下“標會”崩盤,在當地引起震動。類似形式的民間和地下金融交易組織,在東部沿海一些地區時有出現。這種根據個人融資需求而設立的經濟性、群眾性組織,后來發展到非法融資、放高利貸,并成為資金在銀行體外循環的一個縮影。

     信貸緊縮壓下來的項目,卻被體外資金保住了,而且很難監測和監管。如果這些資金最后出現“呆壞賬”,可能帶來社會不安定因素和金融風險。這是應該引起重視的影響宏觀調控的一個不利因素。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在銀行系統存款增長緩慢的情況下,應警惕可能產生的資金體外循環的傾向。中小企業是我國吸收就業的主要渠道。但現實中往往是另一種情況:商業銀行為了保持好與大企業的關系,在信貸緊縮的情況下,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許多地方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失業問題可能會進一步突顯。

     經濟學家張曙光認為,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解決不了體制問題和結構問題。以往一個常見的現象是,調控前,各地爭先恐后地上項目;調控中,政府要重點保國有企業;調控后,不良資產達到高峰。如果不通過改革,削減政府的投資建設職能,單純的政策調節很可能是逆向調節。  

    難點四:宏觀調控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跑”

     綜觀中央政府的此番調控,展望2005年的經濟形勢,讓人們靜下心來考慮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更深層的問題。因為,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它的城市化、現代化,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跑”,發力過猛、速度過快,都會造成“透支”。

     2004年上半年,超過一半的浙江民營企業存在非正常停電情況。大型低壓電器生產企業溫州正泰集團僅一季度因缺電未能如期交貨的合同值就達1.6億元。同時,波及全國的能源緊缺又掀起了新一輪電力投資開發熱。目前全國違規建設的電站規模將超過8000多萬千瓦。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僅去年一年簽訂投資協議的電力總裝機容量就超過5000萬千瓦,相當于兩個半三峽工程,新建的電廠項目達21家。

     記者在基層采訪時感覺到,無論是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官員的發展熱情,大多有著濃重的“趕超情結”:大規模舉債搞城市建設,以求在最短時間內改變城市面貌。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即經濟發展中的一些規章制度,在某些人眼里成為一種桎梏,一種約束。“打擦邊球”成為解放思想的代名詞,進而演變成“法律政策規定了,也要敢于突破”。

     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分析指出,這一輪投資擴張有其客觀原因:一是中國正處于城鎮化提速、重化工業加快發展的歷史時期;二是國外、境外一些加工工業正向中國轉移。城建等投資需求增長過快,帶動了重工業的過快增長,反過來又拉動了鋼鐵等相關行業的投資,并進一步推動整個投資規模的擴張,形成部分行業需求過盛和產能過剩兩種“泡沫”,而煤電油運新的“瓶頸”制約再度突現。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就會導致部分企業倒閉、失業增加、銀行壞賬增多,最終造成經濟的大起大落。

     事實上,在一些領域投資過熱行為的背后,凸顯的正是深層次的體制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李義平教授認為,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經營城市的投資活動缺少約束機制,即使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無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在各地政府的優惠政策下,也變得有利可圖。據調查,去年一度投資最熱的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中,不少項目就是通過違規和非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比正常條件下節省了30%~40%的投資成本,花銀行的錢,建自己的項目,這些行業的投資豈能不熱到發燒?

 
 相關新聞  
管理員信箱:feedchina1@163.com
 

Copyright © 199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飼料》雜志社
Email:feedchina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