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關貨幣的決定對世界各國有深遠影響:(1)中國也許會先發制人地阻止美元的進一步向下調整。(2)中國有關貨幣的決定可能導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3)這種決定可能正在妨礙全球的再平衡進程。維持現行聯系匯率機制,中國向失衡世界發出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國家內部的穩定高于其對全球風險不斷上升的考慮。
對市場的啟示:如果中國維持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變,美元可能上升而歐元和日元則會下降。這將有助于遏止美國通貨膨脹升高并對美國的長期利率產生正面影響;此舉也可以為歐洲和日本的出口型經濟帶來支持,進而使全球失衡的狀況持久下去。
風險:中國可能對盡快推行更具彈性的貨幣機制所潛伏的危險反應過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研究組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綜述盡早做出變動將最能符合中國的利益,只要中國不草率地實施資本項目可兌換。但是,中國執著于穩定壓倒一切的信條,害怕聽從這種建議。
人民幣是我們的問題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博士把中國的貨幣匯率問題暫時擱置一旁。當被問到中國是否有計劃采用一個更具彈性的外匯機制時,他回答說:“目前并非適當時機” 。
中國的貨幣政策現在正成為世界金融市場的焦點所在。與美元掛鉤還是脫鉤,以及應盯住什么和新的匯率形成機制什么時候實施,這些選擇只有中國才能并且應該做出。然而鑒于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日益重要的角色,這些選擇在全球范圍內會帶來巨大的沖擊力。它將很可能左右全球金融市場、影響貿易自由化的政治角力,并最終決定全球失衡經濟的再平衡進程。借用上世紀70 代初前美國財長詹·康納利的一句關于美元的著名妙語(“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它是你們的問題”,譯者注),我想說:“人民幣是中國的貨幣,但它是我們的問題。”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博士,同時也是中國宏觀經濟領域首屈一指的思想家之一,已經決定把中國的貨幣匯率問題暫時擱置一旁。在2 月5 日七大工業國財政部長會議于倫敦召開前夕的一個訪問中,當被問到中國是否有計劃采用一個更具彈性的外匯機制時,周行長說:“目前并非適當時機” 。他的言論給預期人民幣匯率即將發生變化的投機活動畫上了一個終止符,甚至引起人們質疑。我認為中國正積極準備修改長達十年的人民幣盯住美元政策的觀點。但是,周行長也表示,中國已致力于朝向人民幣全面自由兌換的方向走,而有關歷程“或可能需時數年”。
中國在處理貨幣問題上采取了十分謹慎也合理的態度。中國正在衡量各種匯率機制的利弊,而維護整體“穩定”的考慮似乎已壓倒內部所有爭議的其它方面。對于正處在巨大轉型期中的中國經濟體而言,貨幣聯系匯率被視為是保證其脆弱金融體系穩定的不可或缺的關鍵。中國有關貨幣匯率政策的決定是又一次提醒了我們,在關乎穩定的問題上,中國不會冒任何形式的風險。
日本阻止全球經濟再平衡
然而,環境是不斷變化的。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正通過貿易、資金和信息交流,與世界各國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中國在貨幣層面做出的決定對其余的“我們”有深遠影響。這實際上也是設定了中國經濟對比全球各地的相對價格,特別是對所謂“美元調整”而言,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認為中國的重整是世界經濟恢復平衡的要素之一。
問題是由此一調整而需要作出的承擔卻很不平均。至目前為止,廣義貿易加權美元匯價在過去三年已實際下降了約16%。歐元在調整中承擔起了最大的責任,同期,歐元匯率價格實際上已經上升了25%以上。相反,亞洲貨幣卻變化不大。盯住美元的人民幣明顯是這樣,而日元看來也是一樣。日元在過去三年的廣義貿易加權匯率價格方面基本上沒有變動。
如果美元真的進一步下調,問題便來了。在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不斷擴大導致美元進一步疲弱的假設下,進行調整的責任承擔份額需要有所變動。在促進全球相對價格結構進一步調整上,歐洲將無法再承擔不成比例的重擔。當然,現在看起來已經很明顯了,除非亞洲做出調整,美元進一步貶值將不會發生。
因此,在日元和人民幣沒有升值的情況下,美元進一步走低的預期受到嚴重質疑,這就是美元繼周行長言論后顯著回升的主要理由。短期而言,這可幫助遏止美國的通脹升幅并對美國的長期利率產生正面影響;此舉也將為歐洲和日本的出口型經濟帶來支持。然而,中長期而言,美元不走低,全球相對價格結構重整的進程將會受挫。此舉勢必把世界經濟繼續鎖定在一個不平衡的增長模式中,繼續由過度消費的美國和其它地方的出口型經濟帶動全球經濟增長。依我所見,全球再平衡進程將要令人沮喪地繞道而行。
有趣的是,世界現在都相信中國擁有開啟亞洲貨幣調整之門的關鍵鑰匙。我則會把矛頭更多地指向日本。廣義人民幣指數僅僅回到了2000年年初的水平,而日元指數則比五年前水平低了約18%。與此同時,以美元計算,日本2004 年的經常項目盈余為中國同期的約4 倍。
所以,就貨幣調整而言,我認為日本比中國擁有更大的行動空間。持相反意見者認為仍在掙扎中的日本經濟已日漸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因此,日本政府不敢冒險做出有可能進一步削弱競爭力的舉動,而日元升值則意味著競爭力減弱。
盡管我對這個論點有些保留看法, 中日兩國的出口產品組合非常不同,關于此問題的實質性爭議卻是毫無疑問的。這又一次反映出中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力,它揭露了存在于亞洲其它地方以至全球范圍的緊張關系。
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增多
我認為這些可能引發的緊張關系是中國的貨幣匯率改革不能忽視的方面, 包括貿易摩擦和保護主義風險等。就此,沒有比美國的例子更明顯的了,甚至已經有國會議員提交法案,動議向所有在美出售的中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27.5%,除非人民幣做出相應金額的升值。這個法案由兩黨連同參議院10 名聯席保薦人聯合提出,包括自由民主黨(紐約州的查理斯·舒米爾)和保守共和黨(南卡羅來納州的蓮西·格萊姆),指中國必需為美國龐大的貿易赤字和就業市場不振負上責任。(注:這基本上是自2003 年9 年不再被討論通過的S.1586 法案的翻版)。
(舒默與格雷厄姆于2003年9月5日提出S.1586號法案,要求美國與中國談判?確保中國采取措施允許人民幣在市場基礎體系下實行浮動;對于中國生長、產出和制造的產品,不論直接或間接進入美國市場,除了征收正常關稅外,還要征收27.5%從價稅?除非總統向國會證實中國不再以防止有效的收支平衡和在國際貿易中獲取不公平的競爭優勢為目的操縱人民幣與美元匯率,同時總統還需確定人民幣是根據市場基礎上的貿易政策來定價的。如果中國不能采取步驟解決美所謂的“貿易優勢”問題,則在該法通過后的6個月對源自中國的所有產品加征關稅。譯者注)
在中美貿易關系被政治化的背景下,這并非個別例子。去年下旬,中美兩國便曾就紡織品發生過重大糾紛,而為數不少的其它反中國措施議案近來不斷在美國國會出現。
我不太在意這些并無根據的指控。美國政客就是不明白,造成美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貿易赤字的主要原因是財政預算赤字和他們拖得太久的國民儲蓄問題。他們似乎也不理會中國不是依據與美國的雙邊貿易失衡收支來制定幣值,而是依據其多邊貿易收支的狀況來制定,而后者是基本平衡的。此外,他們也不欣賞中國的聯匯機制,它意味著相對于美元的競爭力在過去十年不曾改變。
然而那就是華盛頓。他們不爭論其成因和影響。他們只著眼于把國民的焦慮不安政治化,同時機會主義政客借助中國貨幣問題追逐私利。盡管此等法案獲通過的機會不高,中國維持聯系匯率制度越久,中美貿易關系引起高規格的爭議的機會便越大。對外向型的中國經濟而言,貿易摩擦是它所最不愿意看到的。但這些都是中國維持現行匯率機制必需要面對的潛在后果。
改變匯率機制對中國有利
面對貨幣爭議的僵局,中國在應對上向來沒有太大問題。中國在反復強調會致力推行一個更具彈性的外匯機制。關鍵是何時落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國研究組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就時間問題提出一連串的重要提問,并總結中國如能盡早而非推遲實施更具彈性的貨幣機制,將最能符合中國的利益(本觀點引自IMF 政策討論文件, 由E. Prasad 、T.Rumbaugh 和Q. Wang 撰寫題為“本末倒置?中國的資本項目可兌換與外匯靈活性”)。這是任何關注人民幣匯率問題人士必讀的一篇文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研究組認為,我們必須弄清楚中國正在朝著更具彈性的外匯機制方向走,與朝著資本項目可兌換方向走是有分別的。鑒于中國不成熟的金融體系,在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宜緩慢審慎。
但中國研究組認為,這不是拖延向新貨幣匯率機制過渡的理由。如果更具彈性的機制意味著如大多數人所預期的貨幣會走強,IMF 研究員認為,高匯價對中國生產的影響將有限,基于中國出口品所依靠的中間投入大部分來自進口;而一個強勢的人民幣同時意味著進口投產物資會同時變得比較便宜。中國研究組同時強調,人們對國內銀行面臨貨幣風險的憂慮被過分渲染了,事實上,銀行涉及的外幣債務承擔不多。最后,IMF 研究員對保持聯匯機制不變有可能導致金融環境的扭曲表示擔心,即不能有效沖銷流入資金以及因此而引發相關通脹問題。
中國研究組總結說,只要中國能慢慢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那么,中國將從較快落實更具彈性的貨幣機制中得到一些好處,將高于延遲推行所需付出的成本。在此,我想補充一點,憑其現有可供動用的6000 億美元外匯儲備,中國肯定能應對更具彈性外匯機制可能帶來的過度波動。
責任大于權利?
說到底,專家們真正了解什么?提供意見很容易,尤其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然而,很少人能完全了解中國局內人在過去25 年開放改革中曾經面對的種種挑戰與風險。一向以來,我很佩服中國領導層的才能,他們很有原則,并且,為了堅守立場不時地拒絕接受外部智者提出的所謂建議。恰恰是這個原因,中國經濟在1997-1998 年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沒有受到嚴峻沖擊。
隨著新改革的經濟體具有更高的靈活度,中國重整其政策結構使之更具彈性是指日可待的。嶄新的貨幣機制將是這個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質上,它是改革路上邁向另一個重要里程碑的關口。中國會更愿意具有建設性地選擇前進方向,而非出于軟弱和壓力被拉著走。
沉湎于五千年保守的內斂傳統里,中國往往不太容易理解其在較廣義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日千里的全球化步伐只會進一步凸顯這個潛在的困難。維持現行聯系匯率機制,中國向失衡世界發出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國家內部穩定高于對全球風險不斷上升的考慮。是的,什么時候對貨幣機制做出變動完全是中國的權利。但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和世界各國必須認真考慮和共同應對這些選擇可能帶來的全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