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國家糧食局官員向本報記者證實,糧食局正在會同發改委價格管理部門、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一起研究制定新的糧食收購價政策,近期就會出臺。
正在大連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玉米產業大會上,政府會將玉米托市收購價格定到哪個價位,成為貿易企業和加工企業最關心的問題。
由于2008年中國政府大量托市收購玉米、并拍賣臨時儲備調控價格,政府對于玉米市場的影響大大增強,已經和小麥市場一樣,成為左右市場價格的關鍵。
據了解,黑龍江政府和吉林省政府此前已經向中央政府表達意見,認為為了保障種糧農民利益,玉米托市收購價格不應低于去年。
但至記者發稿時止,相關官員并未透露新的糧食收購方案。按照慣例,10月1日之后,東北玉米將大量上市。
豐年糧賤
對于東北的農戶來說,2008年是個好年景——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最新的預測,2008年中國新玉米產量將達到創紀錄的15600萬噸,比2007年增長 417萬噸;稻谷產量18730萬噸,比上年增長157萬噸;大豆更是可能達到1750萬噸,比上年增長470萬噸,增幅高達36.72%。中國糧食創紀錄的連續五年豐收。
一些業內人士的估計甚至比官方更為樂觀,吉糧集團副總經理馮吉龍在玉米產業大會上表示,他預計今年中國玉米產量可能達到16000萬噸。
伴隨著糧食豐收的喜悅而來的,是對糧價的擔憂。
9月17日,美國芝加哥大豆期貨報收1139美分/蒲式耳,相比今年4月15美元以上的高點,已經大幅下跌。
目前,東北地區大豆收購價已經回到4000元/噸上下。
跟大豆迥然不同的是,玉米、小麥和大米進出口皆受到嚴格控制,處于國家調控能力范圍內。今年1-6月,中儲糧在東北大量收購臨時儲備玉米,并轉運到南方拍賣——7月22日起,為了控制玉米價格漲幅,每周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拍賣30萬噸左右臨時儲備玉米。
“中國糧食市場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供給來看,國內連續5年豐收,從需求來看,國家對于生物燃料和糧食出口的限制仍然非常嚴厲,這些都抑制了價格上漲。”路易·達孚(北京)總經理陳濤向本報記者表示。
業內人士同時擔心,全球和中國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也影響到糧價,如果經濟衰退,消費必然下行。
但是陳濤表示,因為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升值,并不認為國際糧價會回到2006年的價位。
建議上浮
此前國家公布的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規定,今年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為每斤0.79元,粳稻最低收購價為0.82元/斤,比2007年每斤高出0.07元,遠遠低于外界預期和目前市場價格。
據中國大米網數據,目前安徽中秈稻實際收購價為0.94元/斤,晚秈稻收購價0.92元/斤,粳稻在1元/斤上下。黑龍江水稻收購價也基本在0.95-1元/斤。
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此前吉林省地方政府曾經向中央建議,將東北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定為0.95元/斤,這一價格比國家定價高16%,但此建議顯然未獲采納。
這令外界對于即將出臺的玉米托市收購價格充滿疑慮。今年年初,中儲糧在東北的托市收購價為國標二等1400元/噸,一等1440元/噸。但是根據吉糧集團對吉林農戶的調查,由于化肥、種子、柴油等農資快速上漲,今年每噸玉米的生產成本增加了200元/噸。
目前,國家已經成為最大的玉米貿易商,其制定的托市價格將決定整個行業的收購價。但是幾乎沒有人相信,今年玉米的收購價格會超過1600元/噸。
“目前幾乎可以肯定,今年的收購價格肯定低于農民預期,一開始會出現比較明顯的惜售,但是在各種因素決定下,特別是明年春天農民需要資金的時候,他們就必須接受較低的價位。”一位貿易商向本報記者表示。
補貼幅度
關于中國政府調控下的糧價明顯偏低的討論在行業內已經公開化。9月17日,農業部總經濟師楊堅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1995年粳稻、小麥、玉米市場價分別為0.93元/斤、0.84元/斤、0.79元/斤,2007年名義價格分別為0.91元/斤、0.76元/斤和0.74元/斤。
楊堅表示,2007年以來全球糧價上漲也沒有改變這種局面,2008年3月,國際市場小麥、玉米、大豆、大米價格同比分別上漲137.5%、36.4%、 79.2%、66.6%,而同期國內糧價僅上漲6.8%。盡管同期CPI增幅較大,但主要來自肉類和食用油,而非糧食。
前述糧食局官員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研究放開一部分糧食出口以緩解國內供給壓力的計劃。這表明,中國糧食將仍然維持國內平衡狀態和與國際市場的巨大價差。
在國內外價格倒掛、國內價格明顯偏低的情況下,目前中國政府采用增加農業補貼的方式來鼓勵農民種糧,據財政部數據,2008年中央共安排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共計633億元——而僅2008年上半年,由于國內外價格倒掛,財政部補貼中石化33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