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民以食為天。現在我們常說"無農不穩".在諸多關注之中,"三農"問題始終是我矢志不渝的重點。
近年來,我以"三農"問題為主線提出過十幾件相關提案,去年兩會期間,我總共提交了9份提案,聚焦于"三農"問題的就有4件。
"在位謀政,盡職盡責。"作為政協委員,我深切體會到,參政議政要有成效,就必須深入基層、關注民生,問題發現來自于實踐,問題分析持之有據,建言獻策注重可操作性。
今年參加兩會,帶著鄉親們的囑托,也帶著政協委員的責任,更帶著充分調研后的自信。2013年夏天,我下鄉調研工業園區的發展,發現一些地方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圈地跡象,出現了耕地資源浪費的苗頭,這引起了我的關注。幾天之后,我和幾位政協委員,冒著酷暑,沿著崎嶇的山路,到土地撂荒現象較為集中的農村進行實地考察。
在與當地農民交談中了解到,目前種子化肥等成本投入越來越高,種糧收益不斷下降,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較差。許多農民認為還是打工收入來得快,不愿繼續從事農業耕作種田。實際上,農民都有自己的一本賬:雖然免除了農業稅,糧價也有一定提高,但除去種糧成本之后,盈利并不可觀。此外,由于農藥、種子、化肥等價格高,投入成本大,如果計算上每天的勞動力成本,一年到頭凈收益十分可憐。一旦遇到干旱、病蟲害等情況,算上澆灌電費、油費等開支,一位老鄉感慨地對我說:"種田還要倒賠錢".
調研的情景、老鄉的話語深深地觸動了我。針對這些問題,我以政協委員的責任感,又進行了全方位的理性分析。我發現,中央每年都會出臺關于農村問題的一號文件,確實對解決當期突出問題很有意義,效果明顯。但是從長期來看,在依法治國的總體戰略下,政策還需要進一步轉化為法律,而我國在農業補貼方面的立法進程較為緩慢,應予高度重視。
為此,我建議:一是要把農業補貼制度納入法制管理軌道,積極穩妥地推進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的改革。二是要加快農業補貼制度的立法進程,對現行法律、行政法規中有關農業補貼的條款進行必要的修改、補充和完善。三是要以保障對農民直接補貼為核心,充分考慮我國財政的支付能力,兼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改革留出余地。四是要加快填補農業補貼法律空白,著手研究制定相關法律。五是要以法律的形式加大對農業補貼的財政支出力度,確保農業補貼支出總量的不斷增長,加大對農業生產條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質量標準和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六是要根據國內外農產品的競爭態勢,力爭使補貼結構合理化,突出補貼重點,提高資金補貼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