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與農業結合就是網上賣農產品嗎?“耕地寶”說那太簡單了。
基于電商與農業結合而產生的“耕地寶”,把單純的電子商務又往前推了一步。“耕地寶”不僅賣農產品,重要的是把“私人定制”引入了農業種植,這就使傳統農業、大路貨農產品開始披上個性化產品標識;更重要的是,“耕地寶”引入了更多資本來經營農業,這就使農業經營有更多的錢,在改變“弱勢”、“弱質”體型的同時,逐漸走上標準化、安全化生產。
“耕地寶”為什么能做到這點?對這個問題,“耕地寶”的幾個年輕經理人談了很多。比如,他們希望電商能為農民做更多的事情,希望電商能在傳統農業領域有更大的作為,希望電商能走出單一買與賣的路徑,等等。無論作為商業理念,還是事業追求,他們的回答都充滿了信心與激情。把這種信心與激情放在“耕地寶”的平臺上,它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敢于突破、敢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可以說,沒有這種創新精神,就沒有電商與農民、資本與耕地的深度融合。
我國農業發展到今天,很多新老問題交織到一起,需要的就是這種創新精神。
從我國農業發展歷程來看,今天取得的成就,靠的也是改革創新。起于改革開放之初的土地“大包干”,既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也是農業經營體制的一次重大創新。“大包干”之前,7億農民種糧仍然吃不飽肚子;“大包干”之后,種糧的人少了,大家吃得更飽更好。這是因為經營體制的創新,從根子上解凍了“板結的土壤”,讓土地釋放出巨大活力。
進入21世紀,國情農情發生了重大變化,市場農村面臨著更大挑戰,過去千家萬戶分散種地的狀況很難適應現代農業和市場競爭要求,這就需要在“大包干”基礎上對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經營機制不斷創新。于是,自2013年起,以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組織等為標志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出現,并正在成為現代農業經營的主力軍,逐步改變著傳統農業的小散格局。
從“大包干”到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模式,是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兩次重大創新,極大地改變著中國農業的面貌,也是農業創新發展的生動體現。但是,創新沒有止境,對農業而言,有了體制機制的創新,并不能解決農業經營的所有問題,在具體的組織方式、經營方式上,還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找到適合國情農情的具體路徑與方法。
“耕地寶”就是這種探索創新的產物。“耕地寶”做的事別人沒有做過,怎么做、能否做好,沒有現成答案,它必須自己分析、創新解決。農民耕地分散、效益不高,而分散的消費者希望吃上自己的農產品、有閑散資本,“耕地寶”就把消費者凝聚在一起形成股東,為農業帶來資本;農民不知道種什么好,“耕地寶”有“私人定制”,解決賣難。這種吃透了耕地和市場行情而形成的商業路徑,雖然還只是開始,已經獲得了市場廣泛響應。
當然,即使作為商業案例,今天的“耕地寶”也不能說已經成功。它既面臨現實的考驗,比如去哪里租地、能否獲得持久穩定的消費投資者、多長時間能扭轉虧損;也面臨長期的壓力,比如是否有能力經營更大更廣的耕地、怎樣解決制約農產品遞送的農村物流等基礎設施問題,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以及很多未知的困難等等。這些問題,既考驗“耕地寶”,也考驗全社會。
如何面對困難與考驗,正如“耕地寶”的一位年輕經理人所言,既然在創新中開始,就只有在創新中找到走下去的辦法。
“耕地寶”走好。